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神父邀囚犯写信 劝同乡勿涌港贩毒
 最新资讯
神父邀囚犯写信 劝同乡勿涌港贩毒
时间:2019-04-26 12:20:45  点击:9845次  来源:网络转载    

邀囚犯写信 劝同乡勿涌港贩毒

庙街神父力阻非洲帮 无能政府拒支持

    非洲人运毒来港个案于数年前急升,无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但一名居于油麻地庙街的澳洲神父认为这会为香港带来困扰,他为遏止这种情况,三年前自发邀请因贩毒判囚的非洲人写信劝同乡不要运毒来港,将信上载到互联网,又亲赴非洲宣扬,结果取得显著成效,非洲人运毒来港个案大幅回落,连法官及港府高层亦承认这场禁毒活动有意义。不过,政府口惠而实不至,至今给予这场运动的支持接近零,连一张机票费用也拒绝资助。孤军作战三年,神父希望政府有朝一日会有所行动。有学者批评港府以软手段防毒祸的工作做得不足,应考虑任何可减少罪行的办法,不断优化工作。

    发起这场运动的神父胡颂恒(John Wotherspoon),每周会抽四日探访不同监狱,他三年前在荔枝角收押所看到愈来愈多非洲人运毒来港在机场被捕,决定采取行动,“毒品麻烦好多香港嘅家庭,所以如果可以阻人带毒品嚟香港,真系可以保护香港社会,同埋帮非洲人嘅屋企人……如果一个人捉咗(指被捕),要用好多钱,譬如上庭,同埋请佢哋食嘢,如果冇咁多人(运毒)嚟香港,帮社会悭钱,系Win Win Wins嘅情形”。

被捕坦桑尼亚毒贩锐减99%

    胡神父原拟邀请非洲囚犯直接写信回乡,但碍于没有经费,改为邀请囚犯写信交给他,由他上载到自己网页。他将第一封信上网后旋即引起关注,一周内已有五千人次浏览,其他网页和网志亦引用该信,连非洲的媒体也跟进报道,忠告当地人“千祈唔好带毒品嚟香港”。

    在运动开始前,胡神父看到每星期有一至两名非洲坦桑尼亚人运毒来港在机场被捕,推算一年新增约一百名坦桑尼亚囚犯,但运动开始后的八个月,只有一名坦桑尼亚毒贩被捕,此数字一直维持至今,本年也只有一人被捕。他已把这场运动范围扩至其他国家,运毒来港的非洲乌干达人和南美洲哥伦比亚人也大幅减少。他透露,一般情况下,探监神父不可这样利用囚犯的信件和个人资料,但他与惩教署高层会面后,署方知道成效,特别准许他这样做。

自费到非洲宣扬禁毒讯息

    这场运动随着一些毒品案的审理而备受法官留意,上诉庭早前促请政府提供支持和将运动范围扩大,但至今只有惩教署支持。胡称:“我希望其他部门都会帮手,譬如话喺其他国家卖广告,通知带毒品嚟香港好危险嘅,要坐监好耐!暂时自己一个做呢件事,如果政府帮手会好有用!”

    胡神父过去两年曾利用自己假期,自费到非洲宣扬禁毒讯息。他去年到坦桑尼亚,探访了近卅个在港被判囚人士的家庭,又邀请他们呼吁当地人不要带毒来港,当地报章、电视和电话均报道事件。他今年初再去肯亚和乌干达,劝当地人不要运毒来港。

    他在两次行程间曾去信政府高层,望政府可资助他首次行程的机票,但政府回复说:“呢个运动系好,但我哋唔可以畀钱。”胡叹道:“算啦!或者将来政府自己安排人,唔使我,如果政府自己派人去其他国家做我嘅工作,我好开心,相信阻更多人嚟麻烦香港社会,唔系净系去非洲,譬如话南美洲……咁系可以帮香港社会,冇咁多人带毒品嚟呢度,系Win Win Wins,会帮政府悭好多钱,冇咁多人坐监、上庭。”(记者 麦文浩)

 

他来自澳洲  居庙街劏房
关爱基层及更生者

    胡颂恒神父来自澳洲,除了探监,亦会到医院探望病人,并关怀戒毒者、露宿者、穷人和长者。三年前,艺人张卫健的母亲余嘉碧在酒店游泳时遇溺昏迷,一度危殆,本身是天主教徒的张卫健赶返港,并邀请一名神父为母亲傅油和治疗祈祷,张母翌日奇迹地苏醒,传媒当时虽广泛报道事件,但未知该名神父身份,原来他就是胡神父。

为张卫健母祈祷康复

    胡忆述:“我有去伊利沙伯医院帮手探病人,或者最好嘅故事系几年前系伊利沙伯医院,Dicky Cheung(张卫健)妈咪浸亲之后,喺医院病得好紧要嘅,嗰阵佢哋搵唔到医院嘅神父,所以佢哋搵我,嗰阵我唔知Dicky系边个呀,但我哋同佢妈咪祈祷之后,佢妈咪好番,之后Dicky同我成为好朋友,跟住佢几次陪我去监狱探访。”他有感于许多病人在祈祷后会精神好转,因此他每月会为病人举行一次祈祷会,给病人鼓励和支持。

办“薄饼派对”鼓励释囚

    年近七十的胡神父来港卅一年,曾在马头围邨、大屿山、广东省肇庆等地传道,最近八年在油麻地一带服务基层人士,认识他的人会叫他“胡神父”或“Father John”。他选择在被指品流复杂的庙街租住一间狭小劏房(劏房就是“分间楼宇单位”,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是为了接近他服务的人,并希望过简朴生活。

胡神父过去一直关心油麻地附近的基层人士,并为他们设宴

胡神父(右三)曾邀请艺人张卫健(左四)一同探监

胡神父为协助更生人士重投社会,五年前决定办一个“薄饼派对”,每逢周日傍晚邀请刚出狱人士到他家中吃薄饼,“鼓励佢哋加油、搵工作、搵地方住”,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到现在每次有二百多人参加,他们不限于更生人士,还有露宿者和长者,活动地点也改到油麻地天主教小学举行。他说:“我哋好开心咁样做,好似一个大家庭,鼓励大家,尤其是出监狱嘅朋友。”


民间“软手段”建功 学者批港府“做得不足”

    外籍人士运毒来港模式近年有显著改变,数年前仍以体内藏毒循空路来港个案居多,运毒者中不乏非洲人。据执法机关消息透露,一二年起至一四年上半年,在港落网的非洲跨境毒犯数目确有增加,但经针对性打击,以及透过国际会议与相关国家反映及合作,部分毒犯近年改用邮包方式寄毒,跨境贩毒被捕的非洲人亦逐步减少。有学者认为,神父发起的运动显示以「软手段」禁毒亦能带来成效,亦反映港府这方面工作做得不足,当局应认真总结各种方法遏止毒祸。

体内藏毒个案减少

    本港于一二及一三年间破获多宗体内藏毒的跨境毒案,主要涉及海洛英,来源多为金新月一带,被捕者较多为非洲人,有见此趋势,执法机关在一些国际层面会议上反映问题,并严厉执法,一四年中出现转折点,体内藏毒从空路来港个案显著减少,部分毒犯转为邮包寄毒,当年下半年起,涉跨境毒案被捕的非洲、南美等人士逐步减少,近期更只及高峰期约三分之一。消息人士赞同神父的写信行动有成效,但认为不可完全抹杀执法机关角色。

    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术统筹宋立功认为,神父发起的写信运动值得支持,反观港府循此类“软手段”防止毒祸的工作做得不足,作为政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可减少罪行的办法均应考虑,包括发动教会、利用民间力量,优化工作。

中港海外连手严打

    根据警方数字,今年首半年涉毒品罪行被捕者有二千一百一十七人,当中一百四十一人为非华裔人士,较去年同期减约一成六。期内警方及海关检获的主要毒品以可卡因最多,有四百零六公斤,较去年同期增近一点五倍,检获冰毒亦增一成三。警方指会密切留意贩毒趋势,与其他持份者及海外执法机构保持紧密联系,适时采取打击行动;海关指贩毒集团采迂回多变路线运毒,藏毒手法层出不穷逃避侦测,部门会与中港及海外执法机关紧密合作打击源头。


遏非洲帮毒祸 神父叻过政府

    非洲人运毒来港的案件近年不断上升,港府束手无策,反而一名居于庙街的外籍神父于三年前开始邀请因贩毒被囚的非洲人在狱中写信给同乡,劝同乡不要带毒来港,结果有成效。上诉庭早前曾促请政府支持该项写信运动,但政府至今未有具体行动。另一方面,由于响应运动的囚犯所协助的对象并非执法机关,法庭应否给予他们额外减刑,成为多名法官探讨的议题。高院一名法官昨决定给予一名响应写信运动的非洲女子额外减刑,判她入狱十六年八个月。

运毒女子受感召 写信劝同乡勿来港犯案

    该名女被告XALWANGO Sarah(卅岁),于去年由乌干达乘飞机经杜拜抵港,但入境处拒绝让她入境,海关其后在她行李中搜出约一千七百二十克可卡因,市值二百三十万元,她声称有一名男子在杜拜交托她把毒品运来香港,并说她事后可得到五千美元报酬。

获额外减刑  被告囚16年8月

    暂委法官潘兆童昨表示,该名神父发起一场运动,试图阻止东非人运毒来港,邀请在囚的东非人写信,把信放上互联网,多名上诉庭和原讼庭法官都曾赞许该名神父。

    法官指本案女被告亦曾响应运动写信,法庭应给她额外减刑,而本案判刑基准原应高于监禁廿三年,法官决定先将基准下调至监禁廿三年,本案涉及国际运毒元素,要加刑两年,女被告认罪可得到三分之一减刑,最后判监十六年八个月。

上诉庭倡政府支持“写信运动”

    上诉庭早前指出,在该运动出现前,每星期有一至两名坦桑尼亚人因运毒来港被捕,但到去年全年人数已减至一人,运毒来港的非洲人一般不知道香港会重判他们,因为毒贩是不会把这事告知他们的,上诉庭认为该逸动具教育意义,它虽然不是由政府发起,但政府应支持和将其范围扩展至东非以外的其他国家。(案件编号:HCCC 298/2016)


东方日报正论:

神父自发遏毒祸 港府犹作壁上观

    随着假难民大军压境,衍生的罪案五花八门,尤以毒祸最为猖獗。本港一名外籍神父本着慈悲之心,发起写信到非洲运动,劝止当地人不要来港贩毒,三年来取得颇大成效,跟冇神经政府袖手旁观,无所作为,恰成鲜明对比。

    蜗居于庙街劏房的胡颂恒神父,本身是澳洲人,三十多年前来港传道,每周都会到不同监狱探访,风雨不改。三年前,他在收押所看到愈来愈多非洲人运毒来港被捕,于心不忍,决定邀请囚犯写信,劝告当地同乡不要重蹈覆辙,并由他收集放上网,结果一石激起千重浪,非洲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引起轰动。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机场涉毒被捕的坦桑尼亚人数目锐减,由最初每星期一至两人,减至今年只有一人,证明苦心没有白费,他今年更亲身走访非洲多国,并将运动扩展至南美地区。

    正如胡神父所说,只要能阻止多一人来港贩毒,就能挽救多一个家庭,除了可改善本港治安,亦能减轻港府执法开支,是多赢方案,何乐而不为。可惜的是,尽管其努力连法官都加以肯定,促请港府提供更多支持,但至今只有惩教署响应,而且仅限于协助收集囚犯信件,实质金钱援助是零,就连要求提供机票资助,港府也断然拒绝。

    人心肉造,不少假难民来港作奸犯科,很大程度是出于经济原因,加上背后有黑社会唆摆操纵,最终误入歧途,如果有人能从旁规劝,不难令部分人迷途知返。事实亦证明,这种“软手段”禁毒手法,效果绝对不比传统冷冰冰的禁毒措施差。问题是,港府善财难舍,鼠目寸光,连一张机票的钱也不愿付出,单凭一人之力根本不能支撑多久。事实上,胡神父此举损害贩毒集团利益,风险不可谓不大,难得他不顾自身安危,依靠宗教力量拯救迷途羔羊,港府却一味置身事外,令人齿冷。

    必须指出,假难民在港劣迹斑斑,涉及的刑事罪行多不胜数,中环兰桂坊更沦为“人间妖域”,本地帮、非洲帮、南美帮等贩毒集团落地生根,已形成尾大不掉的治安毒瘤。本报早前曾直击非洲帮在兰桂坊一条龙贩毒经过,由兜客到取货再到交收,旁若无人,明目张胆,证明问题已到了港府不能不正视的地步。

    当然,说当局未尽全力打击,或许并不公平。实际上,警方曾多次采取行动,在中区拘捕多名持行街纸的非裔毒贩,可惜风声过后,问题依旧;而数年前本港曾发生多宗涉及非洲人的体内藏毒案,经过执法部门加强与海外合作,情况虽有改善,惟取而代之的是邮包寄毒案,足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到底,打击毒品必须多管齐下,除了当局严厉执法,民间力量参与其中才能事半功倍。

    向毒品说不,不止是一句广告口号,神父凭一己之力做得到,拥有庞大资源的港府却做不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人蛇及贩毒问题积重难返,归根究柢是港府放任自流造成。

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天主教温州教区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
 心情排行榜
天主教温州教区  © 2011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6394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86号  后台管理 投稿邮箱:tangqutongxun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