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理 |
亚历山大里的奥力振 I: 生平及作品 (2007年4月25日) |
教宗本笃十六世 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讲解的教理 圣伯多禄广场 2007 年 4 月 25 日 I: 各位亲爱的兄弟姊妹, 在我们对古代教会的伟人的默想中,今日我们遇到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对基督信 仰的思想的整个发展来说,亚历山大里的奥力振(Origene Alessandrino)确实是其中一个 具决定性的人物。他承受了上星期我们谈过的亚历山大里的格来孟的遗业,之后以一 种如此崭新的方法将其投向未来,以至给基督信仰的思想的发展,带来一个不可逆转 的转机。他是名符其实的「师傅」,他的门生怀着思念和感动这样忆述他:他不只是 个超群出众的神学家,更是他所传递的教义的模范见证人。「他常教导说」,他那位 热心的传记作者凯撒勒雅的欧瑟比奥这样写道,「我们的言行应该完全一致,亦特别 是这一点,令到很多人仿效他」(《教会史 Storia Ecclesiastica 》6,3,7)。 终其一生,他从未停止过对殉道的渴望。罗马皇帝塞佛留 (Settimio Severo) 在位第十 年,亚历山大里突然爆发迫害基督徒的教难,他当时十七岁。格来孟,他的师傅,离 开该城,奥力振的父亲,里奥尼迪 (Leonide),被投于狱中。他的儿子切望成为殉道 者,却始终事与愿违。于是去信其父,鼓励他不可在面对为信仰作最高见证前畏缩。 当里奥尼迪被斩首后,年青的奥力振感到应该跟随他一生的榜样。四十年后,在凯撒 勒雅有次于讲道中,从他口中吐出这肺腑之言:「若我不行止端严,不给我家族高尚 的名声增添荣誉,即是给我父亲的殉道,和给那个令到他在基督内声名远播的见证增 添荣誉,那纵然有一个殉道者父亲,为我可一点好处都没有」(《厄则克耳先知书的讲2 道 Om. su Ezechiele》4,8)。在这之后的另一篇讲道中 — 当时由于罗马皇帝亚拉伯人斐 利伯 (Filippo l’Arabo) 的极度容忍,似乎再没有作流血见证的可能 — 奥力振高呼说: 「若天主允许我被我的血所洗涤,这样借着为了基督所接受的死亡,而领受第二次洗 礼,我肯定实时离开这世界……那些堪当接受这些事的人,真是有福」(《民长纪的讲 道 Om. sui Giudici 》7,12)。这些言词揭示了奥力振对血的洗礼的渴望。终于这无法压 抑的渴望总算部份实现了。250 年在罗马皇帝戴曹(Decio)发起的教难中,奥力振被捕 并受到暴虐的酷刑。虽不致于丧命,却因所受的折磨变得衰弱不堪,不到几年便去 世。当时还未到七十岁。 我们曾说过,奥力振为基督信仰的思想的发展,带来一个「不可逆转的转机」。可是 这「转机」,这个引发如此重要后果的创新,究竟包括些什么?就本质而言,这「转 机」、这创新,代表释经神学的建立。对奥力振来说,神学研究本质上就是解释、领 悟圣经;因此我们或许也可以说,他的神学是神学和圣经之间的一个完美共生 (simbiosi)。实际上,奥力振教义的真正重点,正是不断向人呼吁,要他们越过圣经书 面的文字,走进它的灵性世界,以便增进他们对天主的认识。房白沙 (von Balthasar)曾 就这个一般所称的「譬喻主义」(?allegorismo?),这样写道,这主义正好和那个「出自 教会的导师(dottori)所教,的基督信仰的教义的发展」相吻合,这些导师 — 以各自的 方式 — 接受了奥力振的『教诲』。如此一来,神学研究的基础和保证,即传统和训 导,最终会以「生活的圣经」的形象出现(参看《奥力振:世界,基督及教会》 [Origene: Il mondo, Cristo e la Chiesa, tr. it., Milano 1972, p. 43])。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 说,奥力振那浩瀚如海的作品的核心,全涵盖在他提出的对圣经的 「三重式阅读」这 方法内。在解释这阅读方法之前,让我们先概括地看看他的作品。关于奥力振的作 品,根据圣热罗尼莫 (san Girolamo) 在他的《第 33 篇书信 Epistola 33》中列出的书 目,共有 320 部书和 310 篇讲道,可惜大部份都已佚失。纵然如此,仅存的那小部 份,已足够让奥力振名列首三个基督徒世纪最多产的作家之冠。至于他的作品涉及的 内容,自释经到教义,而至哲学,护教,苦修,神修。从这些作品,可以对基督徒生 活得窥全豹。 启发这些作品的中心思想,一如我们提过的,正是对圣经的 「三重式阅读」方法,这 方法是奥力振穷一生的时间研究出来。我们特别用了「三重式」这词,正是要指出奥3 力振专心致意于研究圣经,所用的三个最重要方式,这三个方式彼此间不是连续的, 而是很多时是重叠的。首先,他仔细阅读圣经的文字以确保那是最好的文本,以便给 圣经提供一个最可靠的版本。这是第一步:实实在在知道这经书写了些什么,同时知 道这经书原来想说些什么。为了这目标,他作了个繁重的工作,编制了一部共有六个 平行栏的圣经,从左至右,第一栏是以希伯来字母写成的希伯来文文本 — 为了要清楚 明白希伯来原文圣经,他甚至接触了经师 — ,第二栏是以希腊文字母音译的希伯来文 文本,接着的四栏是不同的希腊文译本,让他可以比较不同译法的可能性。这部巨着 被称为 Esapla:《六栏本圣经》。Esapla 这希腊文字的意思,正是六栏。这是第一 点:正确地认识文本原来写了些什么。 第二步,奥力振有系统地一边仔细阅读圣经,一边记下他那些脍炙人口的《释义 Commentari》。这些《释义 Commentari》忠实地转载了这位大师于亚力山大里和凯撒 勒雅的课堂中所作的讲解。奥力振是细致、广阔和深入地,几乎逐句讲解经文,再加 上语言学和教义方面的注释。为了能够清楚认识那些神圣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他作 了极端准确的研究。 最后,甚至在他晋铎之前,奥力振已非常积极于有关圣经的讲道,他为了配合不同的 对像,更不断作出适应。无论如何,可以注意到,这位全情投入于系统性解释手上的 经文的大师,就算在这些《讲道 Omelie》中,他一样是将各节经文,一小段一小段的 讲解。在这些《讲道 Omelie》中,他一样把握所有机会,提醒人要注意圣经所包含的 不同层面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或是帮助,或是显示信仰的成长的一个阶段:第一 个层面是「文字上」的意义[即所谓字意] :senso ?letterale?,而隐臧于这字意下的深 意,不会于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二个层面是「伦理道德上」的意义:senso ?morale?, 即我们该如何在生活中将这「话」(Parola) 付诸行动;最后是第三个层面,「灵性上」 的意义:senso ?spirituale?,那是有关整部圣经的一致性,而在这一致性的发展过程 中,都在讲论基督。是圣神使我们明白圣经的基督论内容,并从圣经的差异中,看到 其一致性。若能证明这一点,应该饶有兴味,在《纳匝肋的耶稣》,我的第一部书 中,我作了个小尝试,试图在今日的环境中,指出圣言、圣经的众多层面的不同意 义,而尤其要尊重的,是其历史意义。这历史意义,在圣神的光照下,正是要我们超 越时空走向基督,同时指示我们应有生活的方式。例如在他的第九篇讲道《户籍纪的4 讲道 Omelia sui Numeri》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方面的一些提示,奥力振在这篇讲道 中,将圣经比作核桃实:「在基督的学校内的法律书和先知的教义」,这位讲道人指 出,「字面上是苦涩的,好比核桃实的第一层壳;接着到第二层外皮,即伦理道德的 教义;之后在第三层,会找到那些奥迹的意义,正是这意义于目前和将来的生活中, 滋养着诸圣的灵魂」(9,7) 。 尤其是透过这方法,奥力振有效地推行采用「基督徒式的阅读」(lettura cristiana)来阅 读旧约,并因此成功地顿挫了那些异端 — 特别是玄识论派 (gnostici)和马塞翁派 (marcioniti) — 的挑战,他们主张新旧约彼此互相对抗,以至他们最终拒绝接受旧约。 关于这一点,在同一的《户籍纪的讲道 Omelia sui Numeri》中,奥力振这样说:「若 从圣神内去理解这法律书,我不会称其为『旧约』。唯有对那些只愿从肉性层面去理 解这法律书的人,即是那些只停留在经文的字面意思的人,这法律书才会变成『旧 约』」。可是「对我们而言,由于我们是同时从圣神内和从福音的意义中,去理解和 实践这法律书,于是这法律书变得历久常新。因此对于我们,新旧二约构成一部新 约,此中并非时序的问题,而是当中的意义的崭新性……相反,对罪人及对那些不尊 重爱的盟约的人,连那几部福音,都会衰老起来」(9,4)。 谨在此邀请你们 — 亦以此作为结语 — 把这位信仰中的大师的教导存放在你们心中。 他热切地提醒我们,透过带着祈祷精神的圣经诵读,和相称的生活方式,教会将不断 更新及恢复青春。而天主的话,由于永不会衰老,亦不会干竭,正是为达到此目标的 特殊工具。事实上,天主的话,在圣神的工作下,不断带领着我们走向那完整的真理 (参看本笃十六世,《向为庆祝『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颁布 40 周年而举行的国际会 议的出席人士的讲话》:《教诲集》,第一册,2005,页 552-553 [Benedetto XVI, Ai partecipanti al Congresso Internazionale per il XL anniversario della Costituzione dogmatica ?Dei Verbum?, in Insegnamenti, vol. I, 2005, pp. 552-553])。让我们求主,今日 赐给我们一些懂得发现隐藏在圣经内的这些不同层面的意义,和圣经所拥有的历久常 新的特性的思想家,神学家和释经学家;让我们求主,帮助我们带着祈祷精神阅读圣 经;让我们求祂,实在地以祂的话,以那真正的生命之粮,养育我们。 |
|
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天主教温州教区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