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区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教区 / 教区历史

周家车天主堂百年历史沿革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28 16:30:50 浏览次数:


    

 

                      周家车天主堂百年历史沿革
                +  1912——2012  +

       十八世纪末,圣教传至温州地区;十九世纪初叶,圣教扎根于平阳县一带。十九世纪初,平阳九板桥有十三担书龛出门,在外求学。闻悉圣教奥理神妙无穷,决心回乡传扬圣教。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求学归来的他们,在九板桥祖屋堂厅设立首个祈祷所。暂时选择这里作为祈祷所,是因为此地是村里的中心,常是群众的聚集地,可以吸引更多人入教。
      早在九板桥祈祷所成立之前,毗邻九板桥的周家车、东庄等地已有教友前往平阳过主日,直到九板桥祈祷所成立。
      之后,王运热先生组织了十多位讲道先生轮流外出帮助别地传道。据说,一位桥墩卖剪刀的老人,在此听了福音后,就住下来继续听道,并邀请王运搬先生一起去桥墩传教。
     1915年间,信教的人日渐增多,王运热先生便在周家车老街租下林昌洪“刨烟”老师傅烟店的“枕头楼”楼上四间,作为祈祷所。他为圣教兢兢业业,日夜操劳教务,信众渐渐增多。

     由于教友增多,建造圣堂成了当务之急。因此,王运热先生等人常往平阳总堂与神父商量,要求神父帮助筹建圣堂。神长对此很关心,迅速报请宁波教区赵保禄主教,很快得到赵主教的批准。据说教区拨下三斤黄金作为建堂经费。这笔款项来自一位法国仁爱会修女的捐赠,她将与兄分得的家产,献给圣教会作传教经费。因为宁波教区是法国遣使会传教区,传教经费一般由法国教会拨给,因此赵保禄主教就此款拨给九板桥祈祷所作为建堂经费。
     1917年,建堂经费既已尘埃落定,应马上着手择地奠基。可是祈祷所在择地选址时,因适宜堂址的田户看到教会有钱,要高价,造成堂址一时难以落实。此时,周家车有一位热心教友名叫林经朝,家庭富裕、乐善好施,愿将他的周家车“底岸河汇里”的两亩民田(官田为1.818亩)奉献给圣教会作堂基。因此,堂址便落实到周家车了。这块良田很适宜建堂:河汇里都是良田,没有建筑物,仅有两座“坟墩”;良田靠河岸,面对周家车老街和九板桥新街。为出行方便,须造一座桥梁。因此,年内搭好木桥。
      1918年,新堂开始奠基动工。教友们建堂热情很高,年内基本完成建堂工程。
     新圣殿坐南朝北,建有五间。北首堂前建四层钟楼加尖塔,竖起五丈高十字架。圣殿西首靠田岸边约留二米地打围墙,外留道路。圣殿东首,建三间二层神父楼,坐南朝北,东离田岸边约二米,外留道路。北首沿河建八间半平房,西首第一间为传达室,第二间为圣堂前大门。其余六间为饭厅与厨房。东首半间为厕所。围墙由北至南田岸边,绕西至田岸边,向北围一周。竣工后,据说留下三十银元寄还修女。她没有收,重新寄来,为继续发展传教事业。她要求寄一张圣堂全貌照片作为留念,以满全她的夙愿。
      王运热先生和他的追随者,是这里教会的创始者和先驱。可是他未能搬进新堂,便病逝在第二祈祷所内。他对这里教会创始至新堂落成立下不朽的功劳,结下丰满的硕果。

1919年,王君彩(万彩)先生接任司事。新堂落成后,进教的人日益增多。不到五年,这五间圣殿又变拥挤了。1925年间,王君彩先生着手增建圣殿两间,共有七间了。
1928年,杨伯光先生任司事。
1933年,王作之先生任司事一年。
1934年,姜锦跃先生任司事。
1937年,李步稿先生任司事。
1941年,王友光先生任司事。拆掉木桥,改建三板三孔石桥,取名“修善桥”。1946年,神父楼至北首平房间增建三间平房为饭厅。
1947年,王思召创办“培信经言讲习所”,因教外子女也来就读,所以改称“培信小学”,因此与当地“自治公学”校长土绅士起了矛盾。后经平阳县教育局和平阳总堂神父磋商,将培信小学并入自治公学。
1948年,李玉麟先生任司事。
1950年,教堂被民兵占用。1951年,李玉麟先生被迫回家。
1952年,停止一切宗教活动。
1954年,教堂被周家车大队占用办碾米厂。
1955年,王友光先生与陈明良都因嫌疑参加“圣母军”被判刑,王友光先生在衢州接受劳改,陈明良在湖州三天门农场劳改五年。
1956年,王友光先生因病逝于该场,土葬后第十天,家人接平阳县法院错判寻人回家改造的通知,为时已晚。第二年去该场领骸骨时,其地已被开荒,至今无从领回,主怀安息。
1957年,教堂被周家车大队办食堂。
1959年,教堂被江山乡政府占用。
1960年,乡政府把教堂圣殿拆建为电影院,并把“修善桥”加阔四板,成为七板三孔石桥,改称为“团结桥”。
1964年,“文革”中,教会经书、圣物等被焚毁,教友肖可甫、肖世标、陈明春被挂牌戴高帽游街。(1963年,曹公曹玛窦神父的父亲和陈明春教友去湖州劳改场领回曹公骸骨)。

1970年,老王公出狱了。他一回家,日夜为复兴圣教事业而奔波各地寻找教友。
1971年,老王公来到周家车找到王宗咸、陈良安、温怀进、姜锦跃四位教友。一切宗教活动在夜间进行,先在周家车周领彭家设祈祷所。
1972年,聘请薛安当先生在九板桥王宗禧家组织唱经班,学习拉丁弥撒。又在王思初轩屋内过主日,后在王宗泉家设立第二祈祷所。
1973年,在肖江片肖云钦家设立第三祈祷所。在姜里片姜锦跃家设第四祈祷所。先学习“教友袖珍”。
1974年,王教长把这年定为“圣伤年”,祈求“圣伤”使教会不断取得胜利。
1975年,教友集中九板桥王同利家举行“圣体大赦”,开展敬礼天主圣神运动,并学习坚振道理。
1976年,“玫瑰圣母年”,发动教友念玫瑰经。这年在姜里片林头陈达初家举行领坚振圣事,培养一批教友骨干,并组织了第二届唱经班。“四人帮”垮台后,宗教生活慢慢地转到白天活动。
1977年,在九板桥老屋组织“恭拜圣体”,又在八月十五日举行“圣母升天”大瞻礼,有上千人参加。
1978年,十月七日,“玫瑰圣母”节,王教长在九板桥组织玫瑰会,并祝圣玫瑰念珠。参加的人数有六十二人,在周家车片组织活玫瑰团。
1979年,九板桥成立“儿童圣伤会”。
1980年,“续圣母年”,纪念敬礼“圣母显灵圣牌”一百五十周年。
1981年,“圣家年”,推行学习“圣家三圣”活动,并进行评比圣家家庭典范,挨家挨户张贴“圣教家训”。

1982年,又起教难风波。王教长为避免有关脱离教宗事宜,回避出席宗教会议,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有新朱公(朱维方主教)、董其体先生、陈乃良神父。王教长被判八年,新朱公被判六年,董先生被判四年,陈乃良神父被判劳改三年。
1983年,江南教会仅留小王公。本堂堂务开始为收回教产第一次上访县宗教局。本堂成立第三届唱经班。
1986年,开始关注培养接班人。创办“主日儿童学习班”,地点设在周领高家。招收学龄儿童133人。以学校形式教育,中午生活费用由堂口支付。
1989年,要求归还被电影院占用的教产,六人被拘留。过了两三天,苍南潘县长来谈判,谈判没有成功。“主日儿童学习班”结业典礼。接着,第五届学习班开始学习。
1990年,省宗教局通知去本堂杭州解决教产归还事,因局长临时出差,未能相见而回。后省宗教局长亲临苍南要求乡政府及早回归教产。
1992年,迎接王教长解监回乡。此时,有人在背后搞分裂活动,使教会造成内忧。
1993年,为了教产,下半年去温州瓯海宾馆开会,与宗教局长会谈,局长再次许下去苍南催促及早落实乡政府还教产。

1994年,9月9月,与江山乡政府签署归还教产协议。由于圣殿边上三间三层楼是乡政府增建的,因此他们要求我们买下,折价为八万八千元,当天办好交款交货手续。九月十日,有一百多教友参加拆旧房,修危房。经过四十天紧张的施工,基本完成拆建工作,争取在玫瑰月最后一天举行开堂大典。是年,在堂内举行第五届学习班结业。第六届学习班开始学习。
1995年,开办幼儿学习班。台湾林邦骏先生捐出两千美金资助教会购买圣堂西边的地皮。
1996年,机会成熟,将堂西首的1.25亩什地基买下,经乡、村、田户三家议定:贰万八千元成交。买下地基之后,很快打上围墙,建好平房十一间作饭厅。西南角建好厕所和发电间,中央建花园。
1997年,联合北片几个堂口合办暑期学习班。
1998年,庆祝本堂玫瑰会20周年。
2000年,迎来第三个千禧年。
2002年,老堂被定为一级危房。教会活动暂时在饭厅进行。
2007年,4月1日,老堂拆除完毕。
2009年,迎来新堂的奠基典礼。
2012年,经过两年的施工,终于在十月七日本堂主保“玫瑰圣母”瞻礼迎来举行大堂落成庆典。新堂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圣殿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宽18米,长35.5米,屋脊高22米,地面到钟楼十字架顶高55米,圣殿可容纳800到1000人,圣殿北面建有五间三层附属房,总造价800多万人民币。



                                                             王思召编写于周家车天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