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铎区龙港堂区龙港天主堂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24 00:21:08 浏览次数:次
龙港天主堂简况
1、历史回顾
原龙港河底高天主教堂,始建于1930年。当时只有五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后因教友人数增多,于1933年在原教堂余地,又新建五间平房;以后又增建两间,共计七间平房。经过70多年的风雨和蚁害,期间虽经几次维修,但整体倾斜,每遇大风大雨,房顶漏水,地面积水。1998年4月份,经县建设局、质量监督站,鉴定为危房。
本堂下辖13片区;1995年统计,有1000多户教友。随着龙港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分散居住的教友们日益集中在龙港;据2004年统计,有教籍的教友1764户;教友人数约8000左右。现有教友2000多户。
老教堂面积小,人数多,原有的教堂根本无法满足教友过正常的宗教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参与主日弥撒的教友平均在2000人以上。后来在教堂两房搭起雨篷,拥挤的状况虽有所缓和,但每逢四大瞻礼等大节日,仍然无法容纳。比如2003年圣诞节,人数就达到9000人次。
众所周知,教堂不仅是对外开放、互相交流、增加友谊的场所,更是传播福音、爱主爱人、弘扬社会道德、净化社会风气、圣化人灵,大公精神及灵性熏陶的场所;因此,龙港必须拥有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天主教堂……
2、竣工
新圣殿图纸由南昌冶金研究设计院设计。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哥特、罗马式建筑为一体:整座圣堂充满向上的冲劲。圣殿正立面为单塔哥特式钟楼,高度81米;圣殿内西北端设祭台,上为罗马式穹顶,高达45米;主圣殿前宽19.6米,后宽24.4米,总长48.2米,屋脊高23米,总占地面积1027㎡,总建筑面积3570㎡;可容纳三千余人同时参与礼仪。圣殿共计三层,分别为地下室、一层副圣殿、二层主圣殿、三层半为圆型走廊,可容纳教友600人:再上层设有唱经台,可容纳50人。
历时三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奋斗,龙港天主堂工程终于竣工了:在这期间,教友们轮流值班,不辞辛苦;视教会如自己的家;无私地奉献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堂务负责人员们,一直在默默地奋斗着;他们有的为了办理手续,不怕辛苦、日以继夜的组织、整理报批材料,克服一道道难关;有的为教堂设计呕心沥血,勾画出一幅幅精细的蓝图;有的为装潢提供各种所需的材料、四处采购;有的整天守候在工地上、安排工人顺利施工……,他们的奉献精神是笔墨难以描述的,我们相信天主的恩许,必将为他们准备好天上的荣冠!
在建堂过程中,教友们同心同德、相互配合、万民一心、众志成城。在这三年中,大家每天都为建堂祈祷。赖本堂主保无原罪圣母的保佑与转求,天上慈父更赐下丰富的恩宠,使我们终于在2004年8月份平安、顺利地竣工。
3、教堂概述
龙港无染原罪圣母堂(即河底高天主堂),位于鳌江入海口南岸;东临东海,距温州教区所在地约70多公里。本堂口是温州教区甚至全省最大的堂口之一,拥有教友1800多户,教友人数达10000多人。
教会传入本地初期是在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1年,那时,本堂口地域隶属平阳县江南区鹤浦乡、龙江乡;后改为宜山区湖前乡(沿江乡)、龙江乡。1981年分县后隶属苍南县;1983年10月始建为镇;1984年3月划沿江乡的方岩村、河底高村、龙江乡金钗村、江口村、下埠村成立龙港镇,河底高天主堂行政归属于龙港镇。
龙港天主堂全堂口划分为十三个片段基层组织,分别是:河底高片段、金钗河片段、方岩片段、新渡片段、流浦片段、殿后片段、东排片段、西排片段、洪宫李家垟片段、海港片段、蔡家片段、下埠片段、塗厂新美洲片段。
本教堂座落于城镇中心区,方位坐北朝南,堂正门朝东南方向(河底高路),后立面朝西北方向(站前路),离龙港中心车站步行只有五分钟的路程,到甬台温高速公路接口肖江站行车不到十五分钟的路程,水陆交通便捷。本教堂刚刚竣工,总投次(未包括土地)1800多万元,其雄伟壮观的气势是目前全省数一数二的教堂之一;哥特式钟楼达81米,高耸云霄,令人神往;堪当龙港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物之一,无愧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龙港天主堂犹如温州教区的后花园,花繁叶茂,结实累累;但教会传入本地的历史却并不长久(公元1921年初传入本土),只有短短的八十多年而已,当时最早接受信仰的是江口村蔡光锡与蔡友余教友。那时本地没有教堂,当初几户教友都去鳌江、肖江过主日;在他们的热心带领下,进教人数逐渐增多,仅四五年的时间教友即发展到五十多户。后为了方便本地教友度信仰生活,于1925年冬,分别在本地设立两个家庭祈祷所,一设在李家垟村李其朴先生祖母家,另一处设在柳江村(殿后)周良眉先生父亲家,该祈祷所后搬迁至流浦村陈昌枝先生家。
1930年,教友人数发展至100多户,兴建教堂的呼声与要求愈显强烈,于是大家各尽所能,志愿筹资在河底高陈家坟地上购买了一块杂地,建起一座五间平房砖木结构的小教堂,取名河底高天主堂。教堂的建立,使教友人数迅速增加,原来小教堂无法容纳教友度正常的宗教生活,因此,1933年,又兴建了七间平房砖木结构的教堂,一直到解放初期(约1950年),教友发展到300多户。
该堂口在教会组织层面,自从1925年建立家庭祈祷所起,一直到解放初期(1955年)教堂被关闭为止,都是隶属钱库堂区,第一位任本堂主任司铎是吴钦华神父,后又历经多次调任更换。到1955年教会蒙难,神父、骨干教友遭逮捕,教会组织瘫痪,教堂被关闭,江南三区只留下唯一的一位神父方味增老神父,隐居教友家中苦撑危局,暗暗为教友行圣事。1956年,圣堂被占为粮食仓库,教友被迫停止度团体信仰生活,教友亦开始流散;1959年,圣堂被改为农场。1967年,在李步土、李步喜、李德慧等教友的发动与带领下,教友们又开始在金钗河村的王松宁教友家里举行聚会,教友们的信仰热忱重新点燃。
1970年王方济(王益骏副主教)刑满释放后,与朱维方神父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牧养群羊的重担。本堂口在他们两位神长的带领下,教友对基督信仰越来越热心。
1971年,又增设了两个家庭祈祷所,一所是洪宫村李其貌教友家,另一所是西排村陈进畅教友家。
1975年,庆祝圣年,王益骏副主教到金钗祈祷所施行坚振圣事,使教友们的信仰层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980年春圣家年,在金钗河村李金开、李步俱教友老屋举行开幕典礼,教友们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1980年秋收回堂产,经过几个月的修缮工作,教友们于同年圣诞节重返阔别了25年的圣堂,众教友怀着感恩的心情迎接小圣殿的诞生。
1982年王副主教与朱维方神父再次蒙难,该堂区(江南教会)由王忠法神父代理负责,挑起牧灵的担子达十年之久。
1992年6月份,王益骏副主教第二次蒙难后荣归故里,选定龙港河底高天主堂作为苍平堂区的本堂所在地,他亦常驻本堂,领导苍平堂区的福传牧民工作。
1998年冬,教会有识之士(平信徒),看到教会现状,堂务成员普遍老龄化、终身制、缺乏活力,阻碍了教会发展潜力的挖掘,他们多次向可敬的王副主教进言:为了牧灵福传工作的需要,教友骨干队伍(堂务人员)应趋向年轻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显示出教会团体的活力。堂务人员年龄结构应呈阶梯式,由老中青三结合。该建议得到王副主教认可与肯定后,于是,制订了堂务组织制度,堂长人选与任期采取了换届、选举的办法。制度里特别强调的是:堂长任期一届四年,只可连任两届(除特殊情况外),超过60周岁的不得担任堂长一职,核心成员年龄亦不得超过60周岁;建立堂务顾问委员会,退出一线的堂务人员可安排到顾问委员会内,顾问协助堂务做好堂口福传工作,超过70周岁的须退出顾问委员会。于是1999年1月份,该制度率先在本堂口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1年4月份,历尽沧桑的老圣堂开始拆建,众志成城,投入新圣堂的兴建工作。
2002年2月份,原苍平堂区分成苍南、平阳两个堂区,龙港无染原罪圣母堂作为苍南堂区的本堂所在地。
2004年1月份,可敬的老王公(益骏神父)蒙主恩召,由刘幸神父接任苍南堂区主任司铎。
2004年10月份,历经三年零四个月的新堂在无原罪圣母的垂佑下,终于竣工落成。2005年7月份,由于福传工作的需要,经教区研究决定,调陈时雨神父任苍南铎区总铎兼龙港堂区主任司铎,金上兵神父任副本堂,开展牧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