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教会为何不能做朋友?
作者: 来源:天亚社 发布时间:2011-09-23 16:16:07 浏览次数:次
教宗本笃十六世把处理世俗主义的危险列为任内主要任务。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严阵以待。
一方面,教宗指出,社会如果没有基督信仰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就会迷失方向,对维系人类公义、和平、尊重及团结的真理觉察不到或漠不关心。
处于另一方的是坚持政教分离这个民主信条的团体和个人,他们不想任何与宗教有关的声音有机会在社会出现。
宗座文化委员会一名要员说,在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每当有教会领袖从道德角度谈及任何议题,「便立刻被视为干预而遭受攻击」。
方济各沙勿略传教会刁多禄.马卡雷尼亚什(Theodore Mascarenhas)神父说,如果整个宗教社群在公共领域的言论自由被剥夺,那么,「你们的民主就变得很有选择性」及偏执。
他说,原本标志着民主的政教分离「不幸地沦为天主与生活分离」,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不仅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受到摒弃,也会被排除于人们的个人生活之外。
这位圣经专家及教授对《天美社》说,欧洲经常辩论是否让妇女戴面纱或在学校墙壁挂上十字架,人们必须小心以免陷入某种「塔利班化」。
他说,「塔利班除去所有少数社群的宗教标记,从而进行清洗」,却把自己的信仰强加给所有人。清除欧洲的文化宗教标记,也是「以非常隐晦的形式体现原教旨主义」。
与此同时,在非洲、中东及亚洲的一些地区,人们确实担忧有宗教团体或党派取得政治控制权后,向少数社群实施打压政策。
事实上,在去年举行的中东主教特别会议,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推广「正面的世俗主义」,这种政教分离的形式仍然容许信仰得以在社会发挥作用,而不会把某个宗教定为国教。
教会支持的政教分离形式,必须确保宗教在社会能表达意见,法律反映道德价值,包括有关生命及婚姻的法律。
然而,黎巴嫩马劳尼礼教会宗主教、贝鲁特总教区贝沙拉.拉伊(Bechara Rai)总主教在会议期间对记者说,当宗教成为国家法律的主要来源,以及宗教当局享有公民权力时,少数社群最终会被视作二等公民,受到次等待遇。
马卡雷尼亚什神父表示,这显示人们对世俗主义有两种非常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世俗主义是偷偷把天主摒弃在公共领域之外;但在东方,世俗主义是正面的,政府对所有宗教表现出尊重和保护,让他们发表意见,并且一视同仁。
这位印度籍神父举例说明政府与宗教如何互相尊重:印度政府曾邀请当地主教团观看电影《达文西密码》,并询问他们应否予以禁播,因为亵渎任何宗教乃违反法律。主教团认为电影没有冒犯成分,故容许在电影院上映。
他指出:「真正的政教分离让教会自由表达意见,以及要求信众遵守教义。」印度、印尼、斯里兰卡、菲律宾及东帝汶等国家虽然或有反对这种自由的运动,但都有宪法保护所有宗教在公共领域表达信仰的权利。
他说:「亚洲是相当多样化,但它是一种神的文化,人们的心态不会摒弃神。」就算是缅甸、越南及中国的共产党运动都曾尝试消灭宗教,却从未完全成功。
相反,西方却把精神及物质世界断然分开。
马卡雷尼亚什神父指出:「工业革命时我们滑了跤,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对抗极端理性的策略。这曙光其实带来黑暗,因它忘记了心灵除非安靠在主内便无法休息。」
他认为,人们渴求上主,「有趣的是,基督宗教虽能提供近乎一切,但欧洲人仍转向印度宗教」。
他说,人生的所有状况无不在福音里反映出来。《圣经》不仅详述死亡、恐惧、疑惑及迫害等挑战,还提出解决方法。
他说:「死亡的答案是复活,像耶稣在革责玛尼庄园感到忧闷的答案是把自己交给天父,按照天父的旨意行事。《圣经》连金融危机也有答案:这是关乎赏报的问题。生活充裕的人若是紧记《玛窦福音》第廿五章及最后审判时被问及如何对待最小弟兄,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危机就不会存在。」
【完】来源:《天美社》,天亚社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