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家认为斐洛尼部长撰文时机不合
作者: 来源:天亚社 发布时间:2012-11-14 08:55:08 浏览次数:次
教廷万民福音部部长斐洛尼枢机。〔网上图片〕
几位教会观察家对斐洛尼(Fernando Filoni)枢机向中国当局表达的信息有所保留,认为不适当的时机削弱了它的价值。
在澳门的政治学教授梁洁芬修女说,教廷万民福音部部长十月廿五日「一厢情愿」地发表《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函在中国的教会:五年后的反思》一文,试图向北京当局释出善意,似乎他得到有关中国的资讯并不足够。
这位宝血会修女说:「中共领导人在全国代表大会(十一月八至十五日)召开之前非常忙碌,直到最后一刻方能确定政治局常委的人选名单,可想而知他们没空理会枢机的文章。也许留待大会之后,它可以作为党内讨论宗教事务的依归。」
然而,梁修女对未来中国的政教关系不感乐观,因为当局肯定会「收紧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强有力的方法维持国内的稳定」。
她又指出,教廷中国教会事务委员会今年四月份发布的公报,强调「牺牲了信仰的、教律的重要元素,根本就不可能有福传」,已给中国教会十分清晰和足够的指示,斐洛尼枢机的文章是「画蛇添足」。
香港教区圣神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林瑞琪认为:「教宗牧函发表五周年遇上中共十八大,北京在种种迫切的问题当中,还能腾空出来处理中梵关系吗?」
不过他说,枢机的信息是积极的尝试,表达出对交谈的期望,他提出许多实际困难,但在困难中仍存有希望。「鉴于目前这个时机,中方没有回应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要耐心期待,即使中方保持沉默,我们相信枢机的文章依然会得到重视。」
斐洛尼枢机在文章里列举出教宗牧函发表以来,出现在中梵之间的「三个绊脚石」,即国家对教会的控制、主教的任命和非法主教参与祝圣礼。
香港另一观察家管平雄指出,斐洛尼枢机呼吁开启与中方新的对话形式与局面,同时也重申了对话的先决条件,并用「三个绊脚石」之说强调梵方的立场。他说:「在十八大之后中方即使愿意回应梵方的呼吁,但能否突破中方因种种因素而预设的与梵方立场难以相容的框架底线,实在令人不乐观。」
另一方面,由于文章表达了梵方愿与中方展开新一轮对话十分迫切的期盼,管平雄相信,「公开」教会团体的一些主教或会自感减轻了梵方要求他们退出爱国会的压力而加以推迟,并视为是有助于尽早形成双方对话气氛的举措。
他续说,斐洛尼枢机以「两股水流」的比喻来形容中国教会的复杂情况,已在国内引起不同解读与争议。
枢机写道,源于基督的一条河流因一九五零年代的政治地震,令部分河水渗入地下,另一部分继续在地面流动,「教会的一部分成员不接受妥协和政治控制,而另一部分则为了存在性的考虑而予以接受」。
此番言论遭到一些天主教网民批评,质疑应该如何界定「为生存而接受妥协」的信仰意义,以及在信仰原则上可否妥协。
管平雄预期,「两股水流」的陈述「可能使一部分本已处于徘徊无助状态的地下教会神职与教友私下向政府靠近并努力改善关系」。但他认为,这样是否就等同在整体上有助于与地上教会的修和则见仁见智。
在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任延黎却认为,斐洛尼枢机的比喻「主要是描述了客观事实,并不是有甚么评价,或是他认可这个现象」。
任氏指出,该文章里的原则和立场都很清楚,但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地下的可能觉得当中的原则讲得很模糊,但官方的却觉得很强硬」。
他又说,中梵双方已有一段时间互相隔绝了,斐洛尼枢机现在主动打破僵局,并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设立高层次委员会来重启对话,「这种善意可以吸引中共新领导班子的注意,对推动双方的发展很有好处」。
任延黎认为,枢机的文章很及时,「虽然正在换届的中国领导层一时顾不上也无妨,但这个信号为以后做铺垫,也是很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