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信德之光》通谕1-36节(中文非正式版)
作者:教宗方济各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3-08-17 23:08:34 浏览次数:次
致全体主教、司铎、执事、献身人员以及所有信徒
作者:方济各
译者:仲毅
通谕大纲
导论: 1-7
第一章:我们在爱内信从(若一4,16) 8-22
第二章:如果你们不信,你们将不会明白(依7,9) 23-36
第三章:我传授我所接受的(格前15,3) 37-49
第四章:天主给他们准备一座城市(希11,16) 50-60
1.信德之光:教会传统以此种方式表达了耶稣基督所带来的伟大恩赐。若望福音如此表达:“我来到了世界如同光明,因此,凡信我的人,绝不留在黑暗中”(若12,46)。同样,保禄也以类似的言辞表达:“那说:‘光要在黑暗中照耀’的天主,曾在我们心中照耀”(格后4,6)。在渴望光明的异教世界中,曾实行了对太阳的敬礼,即不可战胜的太阳,他们期望它的出现。然而,虽然太阳每天升起,但是很明显,它不能照耀人的全部存在,因为太阳不能照耀全部真理。它的光芒不能达及死亡的阴影,在那里,人的眼睛将失去光明。殉道圣人雅斯定说:“没有人应着对太阳的信赖就得于安眠”「1」。基督徒意识到信仰给他们开启的广泛视野,他们称基督为真正的太阳,“祂的光芒赋予生命”「2」。马尔大为了她弟弟拉匝禄的死亡而哭泣,耶稣对她说:“我不是对你说过:如果你信就将看见天主的光荣吗?(若11,40)”信的人才可以看见,他会借着来自于复活基督的光明看见,这光明会照亮整条道路,因为基督是不灭的晨星。
一道虚幻之光?
2.然而,当我们说信仰如同光明时,可能会听到许多同时代人所持的反对意见。现代人认为:这道光明只是为旧社会而言,但是对于新时代,对于依势自己理性的“成熟人”,已经毫无用途,这些人只一味地以新的方式来探究未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信仰被视为是一道阻止人追求认识的虚幻之光。年轻的尼采邀请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去冒险,去“开创新的道路。。。但是他也完全毫无把握”他继续说到:“人的道路的区分点即在于此:如果你愿意得到心灵的平安与幸福,那么你要信;但是,如果你愿意成为真理的门徒,那么你要探究”「3」。所信之物相反所寻求之物。鉴于于此,尼采评判基督信仰:去除了对生命的新颖和冒险,从而降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因此,信仰如同海市蜃楼,它阻止了我们如同自由人一样向未来前进。
3.以此种方式,信仰由于和黑暗相连,从而导致丧失。人们原以为能够使信仰得于保存,试图给它寻找一个可以和理性之光得于并存的领域。理性之光所不及之处,正是信仰发展的空间,人对这一空间毫无把握。信仰被视为是我们由于缺乏光明,凭着盲目的感觉,在空虚中所迈的一步。或者,信仰如同主观的光明,也许能够激起心志,自我安慰,但是却不能给其他人充作能照亮道路的客观与共同之光。然而,人们慢慢地发现,独立的理性之光并没有能够完全地照亮未来。最终,未来却存留于黑暗之中,使人对于未认识之物怀有怕惧。以此方式,人放弃了对更大之光,更大真理的追寻,只是满足于照亮短暂瞬间的微弱之光,但是这微弱之光并不能开辟道路。当缺乏光明时,一切都变得模糊,从而,不能够辨别善恶,也不能分辨导入目的之途径与使我们转来转去,毫无确定方向之途径。
一道有待发现之光
4.因此,当务之急是恢复信仰独有的照亮特性,因为当它的光芒熄灭时,其它的光亮将会逐渐消弱。信德之光独有的特性就是它具有能够照亮人全部生命的能力。因为如此强烈之光不能来自我们本身。它必须来自于更原始的根源,最终,必须来自于天主。信仰来自于和生活天主的相遇,祂召叫我们,向我们启示祂的爱,此爱先于我们,在此爱中我们能够身心安全,开创生命。我们被爱改变之后,获得了一双“新眼”,我们经验到在此爱中有一个伟大的完全许诺,并且此爱使我们展望未来。我们在天主那里接受的信德,是一份超自然的恩赐,它就如路途上的亮光,指引我们的道路。从一方面来说,它来自于过去,是一道有依据的亮光,它建基于耶稣的生活上,在祂的生命中,祂彰显了祂的爱,祂的爱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并且有能力战胜死亡。但是,以此同时,由于耶稣复活了,祂使我们超越死亡,信德是来自于未来之光,它向我们展示了宽广的视野,它使我们超越自我,使我们走向更密切的共融。因此,我们将会发觉,信德并不位于黑暗,它是我们黑暗中的亮光。但丁在他的《神曲》中,在圣伯多禄面前宣认信仰之后,他描述说:信德如同“一个火花,它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亮的火焰,在我心内闪闪发光,如果天空的星辰”「4」。我愿意阐述这信德之光,为使它能够增长,照亮现在,并能够成为一颗可以照亮我们道路的明星,尤其在此时刻,人们特别需要光明。
5.上主在祂受难前,对伯多禄说:“我已经为你祈求了,为使你的信德不致丧失”(路22,32)。然后,要求他要在同一信德内坚固他的弟兄们。本笃十六世深知作为伯多禄继承人的使命,因而,他颁布了信德圣年,这是一个赐恩的时刻,它帮助我们感受信仰的喜乐,并使我们重获信德给我们展示的广泛视野,为使我们能够宣认同一和全部的信仰,从而,我们忠于上主的纪念,由上主的临在和圣神的化工而支撑。信德鼓舞了初期基督徒的福传,此信德使生命更伟大、更完全,此信德以基督和祂恩宠的力量为中心。在《殉道圣人录》中我们可以读到罗马总督路士迪克和基督徒伊厄拉斯的对话:法官问致命圣人:“你的父母在哪里?”,殉道者回答说:“我们真正的父亲是基督,我们的母亲是对于基督的信仰”「5」。对于那些基督徒来说,信德是和在基督内彰显的生活天主的相遇,信德就如一位母亲,因为它生育了他们,在他们内孕育了天主性的生命,并且也孕育了一个新的经验和对生命睿智的看法,因而,他们能够至死不渝地做公开的见证。
6.信德之年开始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这一重合使我们得知:梵二是一届关于信德的大公会议,因为它邀请我们重新将天主在基督内彰显的首席地位放置于我们教会和个人生活的中心。教会从来没有把信德看作是次要的,她知道天主的这份恩赐应该继续得到滋养和加强,以便能够继续指引她的道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使信德贯穿当代人的道路,从而,在人的生命中发光。以此种方式可以看到信德如何充实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7.符合于教会对于此神学德行的训导,这些关于信德的反思,力图集合于教宗本笃十六世关于爱德和望德的通谕,实际上,他几乎完善了这道关于信德通谕的初步撰写。我真心地感谢他,我在基督的兄弟友爱中接受他的珍贵成果,与此同时我也添加了一些内容。昨天、今天、直到永远,伯多禄的继承人,都被蒙召在信德的无价珍宝上“坚固他的弟兄们”,天主给予了我们信德,此信德如同人类道路上的亮光。
信德是天主的恩赐,是天主亲自赋给的超性德行,在信德内我们认识到天主赐给了我们一份大爱;永恒的圣言来接近我们,如果我们接受此圣言,即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的圣言;圣神将改变我们,光照我们的前程,并给我们的望德插上翅膀,以便使它能够快乐飞翔。信、望、爱三德形成人与天主完全共融的动力。信德给我们展示的道路是什么?它强有力的光芒能够照亮硕果累累的生命的道路,此光从何而来?
第一章:我们在爱内信从(参若一4,16)
亚巴郎,我们的信德之父
8.信德给我们开辟道路,并在历史中伴随我们的脚步。因此,如果我们愿意认识信德的含义,我们就应该阐述一下它的历程,回顾一下信德之人的道路,首先我们在旧约中找到信德的见证。在旧约中,我们的信德之父---亚巴郎,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在他的生命中发生了使人惊愕的事情:天主向他说话,向他显示了祂是一个发言的天主,天主并呼唤他的名字。信德与聆听相连。亚巴郎看不到天主,但却能听到祂的声音。以此方式,信德有人性的特征。天主在这里并没有显示祂是属于某个地方,也不与某个固定的圣殿产生联系,祂而是某人的天主,是亚巴郎、依撒格和雅格伯的天主,祂有能力与人产生联系,并能与人订立盟约。信德是对亲自向我们发言的圣言的答复,也是对那位以我们的名字召叫我们的回应。
9.圣言通传于亚巴郎的是一个召叫,是一份许诺。首先,是一个召叫,召叫他离开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邀请,邀请他开始一个新的生命,这是一个对未来难于意料的旅程的开始。信德的眼光时刻伴随着亚巴郎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信德的眼光与信德的步法相一致,也与进入天主圣言所开启空间的尺度相一致。圣言也包含着一个许诺:”你的后裔将会众多,你将成为一个大名族的父亲”(参创13,16;15,5;22,17)。的确如此,信德是对圣言的答复,亚巴郎的信德永远是一个回忆性的行为。然而,这个回忆并非存留于过去,虽然是一份许诺的回忆,但是能够展望未来,能够照亮道路上的每一个脚步。以此种方式,信德是对未来的追忆,信德与望德密切相连。
10.对亚巴郎的要求就是信赖圣言。从表面上看来言语是转瞬即逝的,然而信德知道:由忠信的天主发出的圣言,是坚定不移的,并且圣言使我们能够在时空中继续前进。信德将圣言看作是磐石,并在圣言上建立坚固的根基。因此,在圣经中,当谈及信德时,使用的希伯来词是“’em?nah”,此词由动词“’amán”派生而来,它的词根的意思是“支撑”。“’em?nah”这个词的词义即可以是“天主的忠信”,又可以是“人的信德”。忠信之人借着信赖天主的双手而获得力量。耶路撒冷的圣西里洛运用希腊词“pistós”和拉丁词“fidelis”来称赞基督徒的尊贵,他们获得和天主同等的称号:“二者都被称为是忠信的”「8」。圣奥斯定如此解释:“人是忠信的,因为他信赖许诺的天主;天主是忠信的,因为祂实现对人的许诺”「9」。
11. 对于认识信德亚巴郎历史的最后一点是很重要的。尽管天主的话语带有新颖和惊奇,但绝不与圣祖个人的经验毫无关系。亚巴郎深知这一声音赋给他一个深深的召叫,此召叫早于刻在他的心上。天主将祂的许诺与一个地方相连,在此地方,人的存在永远是一个诺言性的存在:即父性,及新生命的繁衍:“撒辣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依撒格”(创17,19)。天主要求亚巴郎完全地信赖祂,天主启示:祂就是一切生命的泉源。以此方式,信德与天主的父性相连,受造物来自于天主的父性。召叫亚巴郎的天主是创造者天主,“祂使不存在的成为存在的”(罗4,17),“祂在创世之前。。。。。。就注定我们成为祂的子女”(弗1,4-5)。对于亚巴郎来说,信仰天主可以光照他存有的根本,可以使他认识到善的泉源,此泉源存在于万物之始,并且向他证实他的生命并非出自虚无或偶然,而是出自一个召叫和一份天主本身的爱。召叫他的神秘的天主,并不是一个古怪的天主,祂是万物之源,并且祂支撑着万物。祭献他的儿子依撒格,是亚巴郎所受的信德的巨大考验,这一考验使我们看到:原始之爱如何能够保障生命,甚至是在死亡之后。圣言有能力在他“衰老的身体”和撒拉“不育的胎中”给他兴起一个儿子(参罗4,19),同样也有能力超越一切威胁和危险,从而来保障预许的未来(参希11,19;罗4,21)。
以色列的信德
12.在《出谷记》中,以色列子民的历史步武了亚巴郎信德的踪迹。信德重新产生于一个原始的恩赐:天主愿意解救以色列于苦难之中,以色列向天主的介入敞开。信德是一个远足的召叫,以便能够在西奈山朝拜上主并继承预许之地。天主的爱自我彰显,如同在旅途中父亲带领自己的儿子一样(参申1,31)。以色列以陈述天主的恩惠来宣认信仰,它陈述天主如何介入来解救并引领祂的子民(参申26,5-11),以色列世世代代传述上主的作为。对以色列来说,天主的光芒借纪念上主所行的化工而闪耀,以色列子民在宗教礼仪中追忆和承认这些化工,并由父亲传给子女。因此,我们得知信德之光与生活的具体陈述相连、与怀着感恩之心追忆天主的恩惠相连、并与许诺的逐渐实现相连。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将此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雄伟的主教座堂,阳光透过玻璃彩窗照进来,在玻璃彩窗上描绘着神圣的救恩历史。借着陈述天主的启示,天主的光明渗透我们,以此方式,借着追忆天主的恩惠,天主的光明可以照亮我们的道路,从而展示出天主的许诺如何实现。
13.从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历史也使我们看到以色列子民多少次陷于不信的诱惑。从而,他们不但没有信从,而且还崇拜偶像。当梅瑟在西奈山上和天主交谈时,以色列子民不能够忍受天主隐藏容貌的这一奥秘,他们承受不了等待。因着信德的特有本质,它需要放弃好像可以看见的直接拥有,信德是一个邀请,是一个向光明之源开放的邀请,与此同时,也需要尊重天主容貌的独有奥秘,此容貌愿意在适当的时刻亲自启示。马丁?布伯引用经师科克给偶像崇拜所下的定义:当“一个‘容貌’把另一个不是‘容貌’而把它当做‘容貌’并与其谦恭地交谈”时就是偶像崇拜「10」。我们宁愿以敬拜偶像来代替信仰天主,偶像的容貌可以被看见,它的来源也被知晓,因为它是由我们塑造的。在偶像面前,因为偶像“有口而不能言”(咏115,5),所以没有使走出自我安全之召叫的危险。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崇拜偶像其实是一个借口,一个把自己放在一切中心的借口,是向亲手塑造的物品膜拜。当人迷失了使其存在整合的基本方向时,就会在他诸多的愿望中分散精力。他就不会去等待许诺的时刻,而是把精力分散在其历史的诸多瞬间之中。因此,偶像崇拜永远是多神性的,而且漫无目的的随意更换。偶像崇拜展示的不是一条道路,而是许多路径,与其说这些路径没有出路,倒不如说,他们形成一个迷宫。如果有人不愿意信赖天主,那么,他就必然会听到其它诸多偶像的声音:“请信赖我吧!”信德由于和皈依相连,所以它与偶像崇拜相反。信德是离开偶像并归向生活的天主,这要借着个人与天主的相遇。信从意味着信赖仁慈之爱,此爱永远接纳和宽恕,支撑和引导生命,并借着可以改变我们曲折历史的能力显示出它的大能。信德就在于我们能够顺应天主召叫的可支配性,借此可支配性我们可以多次被天主的召叫所改变。乍一看这好像是一个自相矛盾:在不断地归向天主时,人可以找到一条安全之路,这条道路可以使人摆脱偶像强加于他的精力分散。
14.在以色列的信德中同样也突出梅瑟做为中间人的形象。以民不能看见天主的容貌,首先是由梅瑟在山上和雅威交谈,然后他将上主的旨意传达给所有的人。由这位中间人的陪伴,以色列学得了同步迈进。个人的信德行为需要融入于一个团体之中,融入于以民的“我们”之中,在信德中,以民如同是一个人,正如天主称呼以色列为“我的长子”(出4,22)。在这里,中介不是一个障碍,而是一个开放。在与他人相遇之时,我们的目光投向一个大于我们自己的真理。卢梭感慨不能够亲自看见天主:“在我与天主之间有多少人啊!”「11」。“难道天主借着梅瑟只向卢梭发言,就这么简单自然?”「12」个人主义观念局限于认识能力,借此观念不能理解中介的含义,不能理解能够共享他人所见的能力,也不能理解共享的知识,此知识是爱所独有的。信德是天主的一份白白的恩赐,信德要求谦逊与信赖,从而才能够认识救恩历史,即天人相遇的光明道路。
基督信德的圆满
15.“亚巴郎曾欢欣地企望看到我的日子,他看见后,就充满喜乐”(若8,56)。根据耶稣所说的这句话可以得知:亚巴郎的信德指向于祂,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祂奥迹的提前预见。圣奥斯定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曾断言:圣祖们因信德而得救,但不是因着对已来到的基督的信德,而是因着对将要来到的基督的信德,这一信德是对耶稣未来工程的期盼「13」。基督徒的信德是以基督为中心,是宣认:耶稣是主,并且天主使祂从死者中复活了(参罗10,9)。全部旧约都汇聚于基督:祂是所有许诺的完美实现,也是我们对天主说“阿门”的坚固基础(参格后1,20)。耶稣的历史是天主的可信性的完全彰显。以色列追忆天主的爱的伟大彰显,这些纪念是它宣认信仰的核心,并且开启它的信德之眼,如今,耶稣的生命显示了天主决定性的介入,同时也是天主对我们的爱的最高表达。天主在耶稣内向我们所发的言语不是普通的言语,而是永恒的圣言(希1,1-2)。正如圣保禄所说:“圣言是天主对我们所怀有之爱的最大保证”(参罗8,31-39)。因此,基督信德就是对完全之爱的信德,对祂有效能力的信德,对祂的可以改变世界、照耀时空的能力的信德。“我们认识了,并且也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有的爱”(若一4,16)。信德可以认出天主在耶稣内彰显的爱,此爱是一切的基础与最后终向。
16.基督之爱的可信性的最大证据就是:祂为众人死了。“为朋友交付生命是爱的最大证明”(参若15,13),耶稣为所有的人交付了自己的生命,同样也为了敌对祂的人,好能改变他们的心灵。 因此,圣史们把信德视线的顶峰时刻指向了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因为在那一时刻天主的爱显得格外灿烂、宽广高深。当若望同耶稣的母亲,注视被刺透的那一位时(参若19,37),引入了他的盛重见证:“那看见这事的人为此作证,他的见证是真实的,并且他知道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为使你们也相信”(若19,35)。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白痴》中,当主人公弥士金王子,看到小汉斯?荷尔拜因的《耶稣葬于坟墓》这幅画时,说道:“这样的一副画甚至会使某人丧失信德”「14」。诚然,这幅画是关于基督身体死亡的悲惨景象。然而,恰恰是在默观耶稣的死亡时,信德才得于坚强,并接受一道闪烁的光芒。基督在祂对我们必不可少的爱内自我启示,此爱有能力拯救我们于死亡之中。在此爱内,基督同样以死亡向我显示了祂是多么爱我,因此是值得信赖的。这爱的全部胜于任何疑虑,它使我们完全地信赖基督。
17.基督的死亡借着复活给我们证实了天主之爱的完全可信性。由于基督复活了,所以祂是可信的证人,祂也值得信从(参默1,5;希2,17),并且祂也是我们信德的坚固支撑。圣保禄说:“如果基督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仰便没有意义”(格前15,17)。如果圣父的爱没有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没有使祂的身体恢复生命,那么此爱就不是值得完全信赖的,同样也就没有能力光照死亡的阴影。当圣保禄谈及他在基督内的新生命时,他是在指“对天主子的信德,因为祂爱了我,并且为我交付了自己”(迦2,20)。毫无疑问,外邦人的宗徒“对天主子的信德”就是对耶稣的信德,这意味着耶稣的可信性,此可信性建基于祂至死不渝的爱,同时也建基于祂是天主子。正因为耶稣是圣子,并且完全地临在于圣父内,所以祂才能够战胜死亡,并能够使生命光耀无比。我们的文化已经感觉不到天主的具体临在及祂在世界的作为了。我们认为天主只存在于另一个领域,此领域与我们具体的关系无关。但是,假如果真如此,假如天主没有能力介入世界,那么,祂的爱就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也就不是真实的,甚至也就不是真爱,也就没有能力实现许诺的幸福。在此境遇,信不信祂也就完全无所谓了。然而,基督徒宣认天主的具体而具有效力的爱,此爱的确在历史中行动,并决定历史的最终命运,此爱可以被找到,此爱在基督的苦难、死亡与复活中彰显的淋漓尽致。
18.耶稣将信德引入高峰,这具有另一个决定性的方面。对于信仰来说,基督不仅仅是我们信的那一位,也不仅仅是天主之爱的最大彰显,而且也是我们为了信从,要和祂合一的那一位。信德不仅仅是注视耶稣,而且也是以耶稣的眼光观看,即分享祂的观看方式。在生活的许多领域,我们信任那些比我们更认识某些事物的人们。我们信任给我们建造房屋的建筑师,信任给我们开药好使我们痊愈的药剂师,信任在法庭上为我们辩护的律师。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位关于天主之事的值得信赖的专家。天主之子---耶稣就是给我们讲解天主的那位(参若1,18)。基督的生活,即---祂认识圣父的方式,并与圣父完全合一的生活方式---给人的经验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我们可以进入此空间。圣若望以动词 “credere”的不同用法,给我们反映出了借着信德与耶稣的个人关系之重要性。圣若望用此词表达“相信”耶稣所说的是真实的(参若14,10;20,31),同样也表达“对耶稣的信赖”和“信从耶稣”。当我们接受耶稣的话和祂的作证时,就说明 “我们对耶稣信赖”,因为祂是信实的(参若6,30)。当我们把耶稣接纳在我们的生命中,当我们信赖祂时,就说明 “我们信从耶稣”,我们借着爱与祂结合,并且终生跟随祂(参若2,11;6,47;12,44)。
天主子取了我们的人性,为使我们认识祂、接受祂、并跟随祂。如此,祂天主性的眼光以人性的方式来实现,此实现是借着一个时间性的道路来完成。基督信德是对圣言降生成人的信德、对肉身之复活的信德、对一个接近并进入我们历史的天主的信德。对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纳匝肋人耶稣的信德,并不使我们与事实分离,而是使我们领会其深意,并使我们发现天主如何爱这个世界,天主如何不停地引领这个世界归向祂。这会使基督徒更加热忱,并更加坚定地去走此世之路。
因信得救
19.鉴于对耶稣看事方式的分享,保禄宗徒在他的著作中给我们留下了对信徒生命的描述。凡接受信德的恩赐,即相信之人,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受造物,接受了一个新的本质,即天主子女的本质,从而在圣子内成为天主的子女。“阿爸,父亲”是耶稣经验中的最具有特性的话语,这也成为了基督徒经验的核心(参罗8,15)。信德的生活,即天主子女的生活,在于认识原始及根本的恩宠,此恩宠是人存在的基础,这可以用圣保禄写给格林多人的一句话来做总结:“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格前4,7)这恰恰是圣保禄和法利赛人争论的焦点,他们争论:得救是借着信德还是借着法律行为。圣保禄所否定的是一个姿态,是一个在天主面前借着自己的行为来将自己称为义人的姿态。这样的人,尽管遵守诫命、践行善功,但是却把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他并不承认天主是善的根源。谁这样行事,谁愿意成为自己正义的泉源,很快他就会看到自己如何枯竭,他也会觉察到他甚至也不能忠于法律。他与天主、与他人分离,从而自我封闭,他的生命只是虚空,他的行为也只是贫瘠,就像远离水源的树木。对此圣奥斯定以简练有力的话语表达说:“你甚至不能为靠近自己而远离创造你的那位”「15」。当人以为远离天主就可以找到自己时,他的生命就会落空(参路15,11-24)。救恩以一个开放而开始,向高于我们的那位开放,向原始恩宠开放,此恩宠坚固生命、保护存在。只有当我们向这个根源开放并承认它时,我们才会有可能被改变,我们要使救恩在我们内工作,让它使我们的生命多产富饶、硕果累累。因信得救在于承认天主恩宠的首席地位,就像圣保禄所总结的:“实际上,你们的得救是由于恩宠、并借着信德。而且,这不来自于你们,而是天主的恩宠”(弗2,8s)。
20.信德的新逻辑以基督为中心。信仰基督使我们得救,因为在祂内,生命向那先于我们的爱彻底开放,此爱自内在改变我们,此爱在我们内行动,并与我们一同行动。此点在外邦使徒对《申命纪》的一段话的诠释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诠释完全融入于旧约的高深动力。梅瑟对以民说:天主的诫命不是高不可及,也并非与人相距甚远。所以不应该说:“我们中谁能上到高天,给我们取下诫命呢?”或“我们中谁能下到海底,给我们拿上诫命呢?”(申30,11-14)保禄诠释这天主话语的临近,其实是在指基督在基督徒内的临在:“你心里不要说:‘谁能升到天上去?’也就是说:使基督从那里下来;或‘谁能下到深渊去?’也就是说:使基督从死者中上来”(罗10,6-7)。基督降到了此世,也从死者中复活了。天主子借祂的降生与复活,拥抱了人的全部道路,并借圣神居住在我们心里。信德知道:天主非常地接近我们;将基督赐给了我们,这就是一个于内心改变我们的伟大恩赐;并且天主也居住在我们内,因而,天主给予我们光明,此光明照耀生命的起源与终结,即人之道路的全部旅程。
21.如此我们可以明白信德所带来的新颖。信徒借着信德向爱开放,并因此爱而改变,当他向给他提供的爱开放时,他的生命将超越自我。因此,圣保禄可以断言:“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并且他也劝导:“愿基督因着信德居住在你们心中”(弗3,17)。在信德中,信徒的“我”扩大,以便另一位住在他内,并且他也生活在另一位内,如此,他的生命在爱内将更伟大。圣神独有的行为即在于此。基督徒可以拥有耶稣的眼睛、情感、及儿子的身份,因为基督使基督徒成为祂爱的分享者,此爱就是圣神。从某种意义上,在此爱中可以接受耶稣独有的目光。如果不在此爱中塑造,如果没有圣神的临在,即将此爱倾注于我们心中的神,就不可能承认耶稣是主(参格前12,3)。
信德的教会形式
22.以此种方式,信徒的生命成为了在教会内的生命。当圣保禄向罗马的基督徒说‘所有的信徒在基督内形成一个身体’时,要求他们不要骄傲,而要“按照天主所给予每人的信德的尺度”互相尊重(罗12,3)。信徒借所宣认的信仰学得认识自己:基督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在此镜子内信徒可以发现自己的完美肖像。由于基督拥抱所有的信徒,这些信徒形成基督的身体,因此,基督徒在这一身体内认识自我、在与基督的原始关系内认识自我、并且在与其他兄弟姐妹在信仰内的关系内认识自我。同一身体的形象并不试图将信徒缩减为一个整体的简单部分,或一个齿轮的单纯零件,而是更为突出基督与信徒间的生命联系,信徒与信徒间的生命联系(参罗12,4-5)。所有基督徒形成“一体”(参迦3,28),但并不失去个性,每人在服务他人中达到其本质的顶点。因此,可以明白:为什么在这一身体之外,在教会[这个教会,根据罗马诺?伽丁尼的表达,是“基督对世界完整看法的历史性持有者”「16」]于基督内的共融之外,信德就失去它的“尺度”,也就找不到它的平衡点,即维持信德的必要空间。信德有一个必须的教会形式,只有在基督的身体内可以宣认信仰,这正是信徒间的真正共融。自此教会领域,可以使个体信徒向所有的人开放。当基督徒听从基督的言语后,此言语借其独有的动力,在基督徒内就变成了答复,并且也就变为发出的言语及信德的宣认。正如圣保禄所说:“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罗10,10)。信德不是私有之物、不是个人主义观念、也不是主观见解。信德产生于听从,趋向于宣传。的确,“人怎么会信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那一位呢?没有人宣讲,他又怎么会听到呢?”(罗10,14)。借着所接受的恩宠和导向基督的爱,信德在基督徒内会变成实效的(参迦5,6),使他成为教会之路的分享者,信德在历史中驶向它的圆满。如此被改变的人,就获得一个看事物的新形式,信德就成为了他眼睛的光明。
第二章 如果你们不信,你们就不会明白(参依7,9)
信仰与真理
23.“如果你们不信,你们将不会明白”(参依7,9)。希伯来语圣经的希腊译本,即七十贤士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翻译的版本,如此阐述依撒意亚先知对阿哈次王所说的话。以此方式, 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了信仰的中心。然而,在希伯来语的圣经中,我们读到的是另一个意思。先知对君王说:“如果你们不相信,你们就不能存立”。这是“’amán”这个动词的两种形式的一个文字游戏:即,(ta’aminu)“你们相信”和(te’amenu)“你们存立”。由于君王害怕他的敌人的力量,所以他在寻找安全,即,和强大的亚述王国结盟。但是先知邀请他唯独信赖那永不动摇的真正磐石,即,以色列的天主。因为天主是值得信赖的,并且,信赖天主、将自身的安全建立在祂的圣言上是合乎理性的。依撒意亚两次呼喊这个天主是“阿门的天主”(依65,16),祂是盟约信实的坚固基础。人们可以认为圣经的希腊版本将“存立”译成“明白”时,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即,将“信赖天主”的这个圣经概念译了希腊概念的“明白”。然而,这个翻译确实与希腊文化有一个对话,但是并没有脱离希伯来语原文的内在动力。事实上,依撒意亚向君王许诺的存立,由对天主的化工和祂给予的合一的理解过渡到了人类的生活和人民的历史。先知邀请认识上主的道路、并在天主的忠信之中发现统治万代的智慧的计划。圣奥斯定在他的《忏悔录》中,当谈及相信真理以便能够站立不动时,他把“明白”和“存立”做了一个综合,他说:“我在你内(。。。。。。)、在你的真理内稳固坚强”「17」。联系上下文我们得知:圣奥斯定想展示出:在圣经中,天主的可信真理就是祂在历史长河的忠实存在、也是祂使时间合一的能力,因为祂将人类零碎的时间聚集「18」。
24.借此光阅读依撒意亚先知的这段话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人需要认识,需要真理,如果没有真理,人就不能存立,也不能前行;如果没有真理,信仰就不能拯救,也不会使我们的脚步安全。从而,信仰就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个我们对幸福的反映、和一个使我们满足的幻觉。或者,信仰会缩减为一种美丽的感觉,它虽然可以给予安慰、激起热情,但是,这必须取决于我们的情绪状态或处境,如此,信仰不能连续生命之路。假如信德是这样的话,阿哈次王就不必冒险,他就可以为了他王国的完整而努力。然而,由于信德和真理的内在联系,信德可以给予一道新光,此光胜于君王的估算,因为此光看得更远,它可以明白天主的行为。天主忠于祂的盟约和许诺。
25.正因为我们现在遇到了真理危机,所以现今更有必要恢复信仰与真理的联系。在现代文化里,人们常常试图只接受科技真理是唯一真理。因为人们认为:只有人类能够借科学建立和测量的才是真理,因为它可以运作,从而可以使生活更舒适、更便利。当今,这个真理好像是唯一的确信真理,是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唯一真理,好像只有这个真理可以被大家互相讨论,并且大家也可以共同为之努力。这个真理之后才是个人真理,即,个人在自己内感觉到的真实性,个人真理只适合于自己,不可以试图为了建设公益而推荐给别人。那个伟大真理,即那个可以解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真理,被人怀疑。人们质问:“上一世纪,极权主义分子试图的真理难道不就是那个为了挤压个体的具体历史而将自己的总体观念强加与他人的真理吗?”因而,只有一个相对主义,这个主义对于全部真理的问题,即关于天主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在此种境况下,人们很自然地试图中断宗教与真理的联系,因为他们认为这一联系的根源是狂热主义,这一主义试图劝服那些不认同自己信仰的人。关于此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当今世界的“完全遗忘”。事实上,关于真理的问题,是一个“深层纪念”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对象先于我们,这个问题可以超越我们的有限和渺小,可以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关于万物根源的问题,借其之光可以窥见未来,从而,也可以窥见众人之路的方向。
爱与真理的认识
26.在此种情况下,基督信仰可以服务公益、指示一个认识真理的合理方式吗?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有必要反思一下信仰的独特认识。圣保禄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他断言:“心里相信”(罗10,10)。在圣经中,心是人的中心,是各个部分的枢纽:即,身体和精神、人的内在和他向世界及他人的开放、理解、意志、情感等。那么,人心只所以能够使这些层面整合,是因为我们在心里向爱和真理开放,我们也使它们与我们碰触、在我们的最深好处改变我们。信仰可以改变整个人,恰恰是因为信仰向爱开放。信仰与爱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我们理解信仰的特殊认识、它的顺服力、以及它光照我们脚步的能力。由于信仰与爱相连,所以信仰可以认识,并且,爱之本身也带有一道光明。当我们接受天主的伟大之爱的时候信仰就可以认识,天主的伟大之爱从内在改变我们、并给我们一双新眼,好使我们能看清事实。
27.众所周知,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如何解释信德和确实之间的关系。根据他的看法,信从相似于恋爱的主观经验,所以不能把它当做有效真理推荐给所有的人「19」。事实上,现代之人认为:关于爱的问题与真理没什么太大关系。现今,爱被理解为是属于易变感觉世界的一种经验,爱并非属于真理。
但是,这种爱的描述真的恰当吗?实际上,爱不能被缩减为一种随去而来的感觉。爱与我们的情感相连。向所爱之人开放就是走出自我、迈向他人,以便建立一个持久的关系。爱倾向于和所爱之人的合一。如此可以看出:爱从何种意义上需要真理。只有当爱建基于真理之上时,它才能够持久、才能够超越瞬间的短暂、并能够给予共同之路坚固的基础。假如爱与真理无关、被摇摆不定的感觉所左右,它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然而,真爱使人的所有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真爱变成了一道新光,此光朝向一个伟大和完全的生命。如果没有真理,爱就不能够给予稳固的联系、就不能够使人超越自我、也不能够使他脱离瞬间的短暂以便能够建树生命、结出果实。
如果爱需要真理,真理也就需要爱,爱与真理不可分离。如果没有爱,真理就会变得冰冷的、非人性的;真理也就会窒息个人的具体生命。我们寻求的真理,即,给我们脚步意义的真理,当爱碰触我们的时候,它就会光照我们。有爱的人才会明白:爱是真理的经验,爱开启我们的眼睛好使我们与所爱之人以新的方式看事物。在这层意义上,圣人大额我略(san Gregorio Magno)写到:“爱本身是一个认识,它有一个新的逻辑”「20」。爱其实就是一种看世界的理性方式,它成为一个共享的认识、一个以他人或万事的共同目光来看一切。中世纪,吉尔莫(Guillermo de Saint Thierry)在注释《雅歌》中新郎对新娘所说的“你的眼睛犹如鸽子”(歌1,15)的这一圣经章节时遵循了这一传统「21」。吉尔莫解释说:这两个眼睛就是爱和信从理智,当认识成为被光照之爱的认识时,二者就合二为一以便默观天主「22」。
28.爱如同认识的泉源,这一卓越的表达是人类原始经验的一部分,这一表达方式也在信仰的圣经概念中。天主因着爱拣选并孕育了以色列作为祂的民族,以色列在享受此爱的同时得于明白天主计划的合一性,即,从开始到实现。由于信德源于盟约之天主的爱,所以信德的认识可以在历史中光照道路。因此,在圣经中,真理与忠信相连,真实的天主就是忠信的天主,祂支撑着自己的许诺,并在时间的长河里使自己的计划被认识。以色列借着先知们的经验,在流亡的痛苦和重返圣城的希望中,发现:天主的真理超越他们自己的历史,以便,自创世以来,就涵括世界的整个历史。信德的认识不只光照一个民族的个别道路,而且光照受造世界的全部过程,即,从它的开始到它的结束。
信仰如同聆听与注视
29.天主与人建立了爱的关系并向他发言,信德的认识与信实天主的盟约相连,在圣经中,信德的认识呈现为聆听,与听到相连。圣保禄使用的表达方式被称为了典范,那就是:“信德源于聆听的信息”(罗10,17)。和言语相连的认识总是个人性的:人认出声音、自由地接受它、顺从地跟随它。因此,圣保禄谈及:“信德的服从”(参罗1,5;16,26)「23」。另外,信德是一个与时间相连的认识,为了能够发出语言,时间是必要的;信德是一个只有在跟随的道路上才能学得的认识。聆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认识与爱之间的联系。
有时,聆听与注视相对,这是希腊文化独特的一点。一方面,光明可以使人默观整体,这也是人一直向往的;另一方面,好像光明夺去了自由的空间,因为光明自天而降、直入人眼,不给眼睛留有考虑的余地。另外,光明就如一个超拔默观的邀请,此默观与人的具体时间分离,人在时间内有苦也有乐。根据这种看法,圣经认识与希腊认识相反,因为圣经认识寻求事实的完全明白,并且将认识与注视相连。
然而,这个所谓的相反并不与圣经相符。《旧约》将这两种认识结合在一起,因为,聆听天主的圣言与看到祂容貌的愿望相连。以此种方式,圣经得于和希腊文化产生对话,这一对话位于圣经的中心。聆听可以使召叫与服从成为现实,并且也可以使真理在时间内彰显。注视可以使人纵观全部,并使我们处于天主的伟大计划之中。如果没有这一注视,我们仅有的是未知全部的零碎部分而已。
30.信德认识的两个器官,即“看”与“听”的关系,在若望福音中格外明显。对于第四部福音来说,“信从”就是“聆听”,同时也是“看见”。信德的聆听与爱的独特认识具有相同的特点,信德聆听的特点就是:个人的聆听、可以辨别声音、并认出善牧的声音(参若10,3-5)。这个聆听需要跟随,正如首批宗徒一样,他们“听了耶稣的话以后,就跟随了祂”(若1,37)。另外,信德也与注视相连。有时,看到耶稣所行的奇迹先于信德,就如那些看到了拉匝路复活的犹太人,他们“看到耶稣所行的事以后,就信从了祂”(若11,45)。也有时,信德可以导向一个更深层的注视:“如果你相信,你将会看见天主的光荣”(若11,40)。最后,信从与看见彼此相连:“信从我的,就是信从派遣我来的那一位;看见我的,就是看见派遣我来的那一位”(若12,44-45)。由于看见与聆听相连,看见同样也是跟随耶稣的一部分,信仰如同注视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眼睛会看的越来越深。正如,在一周的第一天、大清早、天还黑的时候,若望进入空坟墓以后,“看见后,就相信了”(若20,8)。玛利亚玛达肋纳看到了耶稣(参若20,14)以后,想拉住祂不放,但是耶稣要求她在祂回归圣父的道路上默观祂,最后玛利亚玛达肋纳在门徒们面前宣认说:“我看见了主”(若20,18)。
那么,如何将听到与看见联系起来呢?耶稣自己使人听到、也使人看见。祂是降生的圣言,我们看见了祂的光荣(参若1,14)。信德之光是一个容貌之光,在此容貌内可以看见圣父。事实上,在第四部福音中,信德领会到的真理就是:圣父在圣子内的彰显,即,在祂的肉身和祂在世所行的化工内的彰显,这一真理可以被定义为耶稣的“光明生活”「24」。这就意味着,信德的认识并不是邀请注视一个纯内在的真理。信德给我们启示的真理的中心就是:与基督相遇、默观祂的生活、感受祂的临在。从这层意义上,圣多玛斯(santo Tomás de Aquino)谈及了宗徒们的信德:即,宗徒们的信德可以看到复活基督的肉体「25」。他们亲眼看到了复活的耶稣后,就相信了。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深层,以便能够宣认坐在圣父之右的天主圣子。
31.只有通过基督的降生成人,爱的独特认识才能达到圆满。事实上,只有当我们的心被爱所触动、当我们接受爱我们的那一位的临在时,爱的光明才会点亮,爱我们的那一位可以使我们认识祂的奥迹。从而,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对于圣若望来说,信德与注视和聆听一样,也是一个碰触,正如他在第一封书信中所说的:“我们听到过、亲眼看见过、亲手触摸过的生命的圣言”(若一1,1)。耶稣借着祂的降生成人、居我人间,与我们碰触;现在,祂借着圣事同样与我们碰触。以此种方式,耶稣改变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认识并宣认:祂就是天主之子。借着信德,我们可以触摸祂,并且也能接受祂恩宠的力量。圣奥斯定(San Agustín)在注释那个患血漏病、触摸耶稣以得痊愈的妇人(参路8,45-46)的这一圣经片段时,他断言:“以心触摸,就是信从”「26」。同样有许多人与耶稣相互拥挤,但是他们却没有与耶稣信德的个人碰触。只有与耶稣信德的个人碰触后,才会认识祂的奥迹,即圣子彰显的圣父的奥迹。当我们与耶稣相似时,我们就会接受一双看到祂的慧眼。
信仰与理智的对话
32.基督信仰宣扬天主全部爱的真理,并向此爱的力量开放。基督信仰可以到达人类经验的最深处。由于爱,人走向光明,人被邀请去爱,好能存留在光明中。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希望借着天主在耶稣内彰显的爱光照一切,也尽量以此爱去爱。他们在希腊世界和渴望真理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话方式。福音信息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相遇是福音传遍所有民族的决定性时刻,这一相遇也便利了信仰与理智的相互影响,这一相互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信仰与理智》通谕中,展示了信仰与理智如何彼此加强「27」。当我们找到耶稣之爱的完全之光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爱内都具有那一光明的微小反射,我们也会认识到这一光明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我们的爱内有一道光明,这是一个事实,这一事实可以帮助我们看见爱的道路,即,天主之子为了我们完全地交付。在这个“圆形运动”中,信德之光照耀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合于基督的爱与亲切。
33.在圣奥斯定的生活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一道路的范例。对真理与理解的渴望、及理智的寻求融入了信仰的领域,并且在此领域中接受了一个新的智慧。一方面,圣奥斯定接受希腊的“光明哲学”,这一哲学强调看见。圣奥斯定与新柏拉图主义的相遇使他认识了光明的范例:光明自高处而降,以便光照事物,从而,光明成为了天主的一个标记。以此种方式,圣奥斯定认识到了天主的超越性,并且他也发现了所有的事物中都有一个透明性,此透明性可以反映天主的至善。从而,他离开了以前的摩尼教主义,此主义使他认为:善与恶在不断地斗争、善恶相互混淆、二者没有明晰的轮廓。当他明白了天主是光的时候,他的存在有了一个新的方向,从而他也认识到了以前所犯的恶,从而归向了善。
另一方面,正如圣奥斯定在他的《忏悔录》中所说的,在他的具体经验中,他信仰之路的决定性时刻:不是他在这个世界之外看见了天主,而是一个聆听,他在花园里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对他说:“拿起来,读吧!”他便拿起了保禄书信,仔细地阅读《致罗马人书》的第13章「28」。在《圣经》中,个人性的天主如此临在,祂可以与人交融、与人一同生活、并且在历史的道路上陪伴人。天主在聆听与答复中显示自己。
但是,不管怎么说,圣奥斯定与讲话的天主的相遇也没有缺少光明与注视。与天主的相遇将二者合一,并且一直由天主在耶稣内彰显的爱的启示所引领。如此,便产生了“光明哲学”,此哲学融合言语的相互性,并且也给予注视光明的自由空间。就像言语需要一个自由的答复一样,光明的答复就是一个可以反射它的肖像。圣奥斯定结合聆听与注视,谈论“在人内发光的言语”「29」。以此种方式,可以说:光明变成了一个言语之光,因为它是一个容貌之光,这一光明照耀我们、并且也召叫我们,它愿意反射在我们的面容上,好能在我们内发光。光明不只是注视历史的一些片段。纵观一切的愿望依然存在,并且将在最后实现。正如希波(Hipona)的圣人(圣奥斯定)所说的:“那时人们就会看见、将会真爱”「30」。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人拥有了全部的光明,光明是无限的,而是因为人可以完全地进入光明。
34.信德独有的爱的光明可以光照我们这一时代的关于真理的问题。现今,真理常常被缩减为个人的主观真实性,这一主观真实性只对个人的生活有效。我们害怕公共真理,因为我们视它为极权主义者的苛刻强求。然而,如果这一公共真理是爱的真理、是那在和另一位及他人的个人相遇中显示的真理,那么,它就可以摆脱私有领域的空间,从而成为公益的一部分。爱的真理不会以暴力强加于人,它不压制人性。它由爱而生,所以可以到达人心,即,人的枢纽中心。如此可以清楚的看到:信仰不是苛求的,它在尊重他人中成长。信徒并不傲慢,事实与此恰恰相反,真理使信徒谦逊,因为信徒知道:在他拥有信仰的同时,是信仰在拥抱他、拥有他。信仰并不使我们无法容忍他人,信仰的稳固性使我们能够向所有的人做见证,并与所有的人对话。
另外,信德之光合于爱之真理,它并不与物质世界无关,因为爱总是生活在肉体与灵魂内。信德之光是降生之光,它来源于耶稣的“光明生活”。甚至,信德之光也照耀物质、并确定其秩序,因为信德之光知道:在物质内有一条越来越宽敞的和谐与理解之路。科学的探寻获益于信仰,因为信仰邀请科学家向事实的不竭财富开放。信德唤起批判辨别力,但是它并不允许科学研究只与自己的公式相符,信德帮助科学研究为使其明白:自然并不缩减为公式。信仰邀请科学来探寻创造奥秘的惊奇,信仰开阔理智的视野,好能更好地光照世界,这个世界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信仰与对天主的寻求
35.信仰耶稣之光同样可以照耀所有寻找天主之人的道路,这就是天主教与其它宗教信徒对话的独特贡献。《致希伯来人书》给我们讲述了义人们的见证,他们在天主与亚巴郎订立盟约之前,就已经怀着信德寻求天主。关于哈诺客,此书中说:“他中悦了天主”(希11,5)。如果没有信德,是不可能中悦天主的,因为“凡接近天主的人,应该相信:祂是存在的,并且也相信:天主对寻求祂的人予以赏报”(希11,6)。如此,我们可以明白:人的宗教之路必须宣认天主,天主关心人类,并且也是可及的。天主使人能够与祂相遇。那么,天主给寻求祂的人的最好赏报是什么呢?甚至在哈诺客以前,有另一个人,即亚伯尔,他的信德也得到了嘉奖,由于他的信德,上主喜悦于他的美德和他所承奉的牧场初果的祭品(参希11,4)。宗教之人努力在每日的经验中、在四季的变迁中、在肥沃的土地中、在宇宙的运行中认出天主的征兆。天主是光明的,祂使以纯朴之心寻求祂的人找到祂。
这个寻求的化身是三位贤士,他们由一颗明星的引导来到了白冷(参玛2,1-12)。对于他们来说,天主的光明变成了道路,此光明如同一颗明星,引领他们的寻求之路。星星如此陈述了天主对我们眼睛的耐心,我们的眼睛应该习惯于天主的光亮。宗教之人应该走出自我、顺从引导,好能与充满神奇的天主相遇。人们对于天主的重视给我们显示出:当人接近天主时,人的光明,不会像星星在天明时就失去光明那样,溶解于天主的强大光明中,而是,人的光明越接近光源就会越明亮,正如一面反射光明的镜子。宣认耶稣是唯一救主的基督信仰主张:天主的所有光明都集中在了耶稣身上,集中在了祂的“光明生活”中,此生活彰显了历史的原始与终结「31」。人的所有经验和所有走向天主的道路都由此光整合、照耀和净化。当基督徒越浸入基督之光的光环中时,就会越有能力去理解和陪伴他人到达天主的道路。
信仰如同道路,同样,它也可以影响那些愿意信,但是还没有信,并且在不断寻找天主的人的生活。他们以纯朴之心向爱敞开,并且借所获得的光明行走,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但是他们已经走在了信仰的道路上。他们努力以自己的生活展示出天主的存在,或许,他们认识到了天主的存在对于共同生活的安全方向的重要性;或许,他们经验到了在黑暗中对光明的渴望。同样,他们也看到了生命的伟大与美好,生命因着天主的临在将更加伟大。里昂的圣依肋耐(san Ireneo de Lyon)说:“亚巴郎在听到天主的声音之前,就已经以火热的心寻求祂,他走遍世界各地问询天主在何方,直到天主怜悯了他,因为他在寂静中主动不懈地寻求天主”「32」。行善的人就是在靠近天主,并且也由天主所支撑,因为当我们走向爱的顶点时,天主之光的动力将会光照我们的眼睛。
信仰与神学
36.当谈论光明时,信仰邀请我们深入光明,邀请我们不断地探究光明照耀的范围,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爱的那一位。在此愿望中产生了天主教神学。因此,没有信仰就没有神学,神学是信仰运动的一部分。信仰寻求对天主自我启示的深层理解,天主启示的顶峰就是基督的奥迹。从而,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神学不像经验科学一下,因为神学不只在于理智对探究和认识的努力。所以,不能把天主缩减为一个“对象”。祂是一个使自己被认识的“主体”,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自我彰显。真正的信仰引导理智向来自于天主的光明开放,好使理智因着爱的引导认识真理,从而便可以更深地认识天主。中世纪伟大的教会圣师和神学家们指出:神学是一门信仰学科,神学就是对天主的自我认识的分享。因此,神学不只是关于天主的言语。首先,神学是对天主向我们所说言语的接受和更深的认识,天主向我们述说自己,因为这是一个共融的永恒对话,并且,天主也使人类融入这一对话「33」。因此,让天主“碰触”的谦逊是神学的一部分,因为,在奥迹面前,神学借着理智敢于探究奥迹深不可测的财富,并且也承认自己的极限。
另外,神学以教会的形式分享信仰,它的光明是“信赖主体”---教会的光明。一方面,神学必须服务信徒的信仰,谦逊地保存和深究众人的信仰,特别是纯朴之人的信仰。另一方面,由于神学借信仰而存在,所以神学不可以把教宗和与其共融的主教们的训导当做是无关紧要的,或当做它自由的界限;而应该把此训导当做一个内在的、具有建设性的时刻,因为教会训导可以保障:它与原始泉源的联系,因此,它可以确信:它是在天主的完整圣言内汲取活水。
(待译)
作者:方济各
译者:仲毅
通谕大纲
导论: 1-7
第一章:我们在爱内信从(若一4,16) 8-22
第二章:如果你们不信,你们将不会明白(依7,9) 23-36
第三章:我传授我所接受的(格前15,3) 37-49
第四章:天主给他们准备一座城市(希11,16) 50-60
1.信德之光:教会传统以此种方式表达了耶稣基督所带来的伟大恩赐。若望福音如此表达:“我来到了世界如同光明,因此,凡信我的人,绝不留在黑暗中”(若12,46)。同样,保禄也以类似的言辞表达:“那说:‘光要在黑暗中照耀’的天主,曾在我们心中照耀”(格后4,6)。在渴望光明的异教世界中,曾实行了对太阳的敬礼,即不可战胜的太阳,他们期望它的出现。然而,虽然太阳每天升起,但是很明显,它不能照耀人的全部存在,因为太阳不能照耀全部真理。它的光芒不能达及死亡的阴影,在那里,人的眼睛将失去光明。殉道圣人雅斯定说:“没有人应着对太阳的信赖就得于安眠”「1」。基督徒意识到信仰给他们开启的广泛视野,他们称基督为真正的太阳,“祂的光芒赋予生命”「2」。马尔大为了她弟弟拉匝禄的死亡而哭泣,耶稣对她说:“我不是对你说过:如果你信就将看见天主的光荣吗?(若11,40)”信的人才可以看见,他会借着来自于复活基督的光明看见,这光明会照亮整条道路,因为基督是不灭的晨星。
一道虚幻之光?
2.然而,当我们说信仰如同光明时,可能会听到许多同时代人所持的反对意见。现代人认为:这道光明只是为旧社会而言,但是对于新时代,对于依势自己理性的“成熟人”,已经毫无用途,这些人只一味地以新的方式来探究未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信仰被视为是一道阻止人追求认识的虚幻之光。年轻的尼采邀请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去冒险,去“开创新的道路。。。但是他也完全毫无把握”他继续说到:“人的道路的区分点即在于此:如果你愿意得到心灵的平安与幸福,那么你要信;但是,如果你愿意成为真理的门徒,那么你要探究”「3」。所信之物相反所寻求之物。鉴于于此,尼采评判基督信仰:去除了对生命的新颖和冒险,从而降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因此,信仰如同海市蜃楼,它阻止了我们如同自由人一样向未来前进。
3.以此种方式,信仰由于和黑暗相连,从而导致丧失。人们原以为能够使信仰得于保存,试图给它寻找一个可以和理性之光得于并存的领域。理性之光所不及之处,正是信仰发展的空间,人对这一空间毫无把握。信仰被视为是我们由于缺乏光明,凭着盲目的感觉,在空虚中所迈的一步。或者,信仰如同主观的光明,也许能够激起心志,自我安慰,但是却不能给其他人充作能照亮道路的客观与共同之光。然而,人们慢慢地发现,独立的理性之光并没有能够完全地照亮未来。最终,未来却存留于黑暗之中,使人对于未认识之物怀有怕惧。以此方式,人放弃了对更大之光,更大真理的追寻,只是满足于照亮短暂瞬间的微弱之光,但是这微弱之光并不能开辟道路。当缺乏光明时,一切都变得模糊,从而,不能够辨别善恶,也不能分辨导入目的之途径与使我们转来转去,毫无确定方向之途径。
一道有待发现之光
4.因此,当务之急是恢复信仰独有的照亮特性,因为当它的光芒熄灭时,其它的光亮将会逐渐消弱。信德之光独有的特性就是它具有能够照亮人全部生命的能力。因为如此强烈之光不能来自我们本身。它必须来自于更原始的根源,最终,必须来自于天主。信仰来自于和生活天主的相遇,祂召叫我们,向我们启示祂的爱,此爱先于我们,在此爱中我们能够身心安全,开创生命。我们被爱改变之后,获得了一双“新眼”,我们经验到在此爱中有一个伟大的完全许诺,并且此爱使我们展望未来。我们在天主那里接受的信德,是一份超自然的恩赐,它就如路途上的亮光,指引我们的道路。从一方面来说,它来自于过去,是一道有依据的亮光,它建基于耶稣的生活上,在祂的生命中,祂彰显了祂的爱,祂的爱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并且有能力战胜死亡。但是,以此同时,由于耶稣复活了,祂使我们超越死亡,信德是来自于未来之光,它向我们展示了宽广的视野,它使我们超越自我,使我们走向更密切的共融。因此,我们将会发觉,信德并不位于黑暗,它是我们黑暗中的亮光。但丁在他的《神曲》中,在圣伯多禄面前宣认信仰之后,他描述说:信德如同“一个火花,它变成了一个越来越亮的火焰,在我心内闪闪发光,如果天空的星辰”「4」。我愿意阐述这信德之光,为使它能够增长,照亮现在,并能够成为一颗可以照亮我们道路的明星,尤其在此时刻,人们特别需要光明。
5.上主在祂受难前,对伯多禄说:“我已经为你祈求了,为使你的信德不致丧失”(路22,32)。然后,要求他要在同一信德内坚固他的弟兄们。本笃十六世深知作为伯多禄继承人的使命,因而,他颁布了信德圣年,这是一个赐恩的时刻,它帮助我们感受信仰的喜乐,并使我们重获信德给我们展示的广泛视野,为使我们能够宣认同一和全部的信仰,从而,我们忠于上主的纪念,由上主的临在和圣神的化工而支撑。信德鼓舞了初期基督徒的福传,此信德使生命更伟大、更完全,此信德以基督和祂恩宠的力量为中心。在《殉道圣人录》中我们可以读到罗马总督路士迪克和基督徒伊厄拉斯的对话:法官问致命圣人:“你的父母在哪里?”,殉道者回答说:“我们真正的父亲是基督,我们的母亲是对于基督的信仰”「5」。对于那些基督徒来说,信德是和在基督内彰显的生活天主的相遇,信德就如一位母亲,因为它生育了他们,在他们内孕育了天主性的生命,并且也孕育了一个新的经验和对生命睿智的看法,因而,他们能够至死不渝地做公开的见证。
6.信德之年开始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这一重合使我们得知:梵二是一届关于信德的大公会议,因为它邀请我们重新将天主在基督内彰显的首席地位放置于我们教会和个人生活的中心。教会从来没有把信德看作是次要的,她知道天主的这份恩赐应该继续得到滋养和加强,以便能够继续指引她的道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使信德贯穿当代人的道路,从而,在人的生命中发光。以此种方式可以看到信德如何充实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7.符合于教会对于此神学德行的训导,这些关于信德的反思,力图集合于教宗本笃十六世关于爱德和望德的通谕,实际上,他几乎完善了这道关于信德通谕的初步撰写。我真心地感谢他,我在基督的兄弟友爱中接受他的珍贵成果,与此同时我也添加了一些内容。昨天、今天、直到永远,伯多禄的继承人,都被蒙召在信德的无价珍宝上“坚固他的弟兄们”,天主给予了我们信德,此信德如同人类道路上的亮光。
信德是天主的恩赐,是天主亲自赋给的超性德行,在信德内我们认识到天主赐给了我们一份大爱;永恒的圣言来接近我们,如果我们接受此圣言,即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的圣言;圣神将改变我们,光照我们的前程,并给我们的望德插上翅膀,以便使它能够快乐飞翔。信、望、爱三德形成人与天主完全共融的动力。信德给我们展示的道路是什么?它强有力的光芒能够照亮硕果累累的生命的道路,此光从何而来?
第一章:我们在爱内信从(参若一4,16)
亚巴郎,我们的信德之父
8.信德给我们开辟道路,并在历史中伴随我们的脚步。因此,如果我们愿意认识信德的含义,我们就应该阐述一下它的历程,回顾一下信德之人的道路,首先我们在旧约中找到信德的见证。在旧约中,我们的信德之父---亚巴郎,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在他的生命中发生了使人惊愕的事情:天主向他说话,向他显示了祂是一个发言的天主,天主并呼唤他的名字。信德与聆听相连。亚巴郎看不到天主,但却能听到祂的声音。以此方式,信德有人性的特征。天主在这里并没有显示祂是属于某个地方,也不与某个固定的圣殿产生联系,祂而是某人的天主,是亚巴郎、依撒格和雅格伯的天主,祂有能力与人产生联系,并能与人订立盟约。信德是对亲自向我们发言的圣言的答复,也是对那位以我们的名字召叫我们的回应。
9.圣言通传于亚巴郎的是一个召叫,是一份许诺。首先,是一个召叫,召叫他离开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个邀请,邀请他开始一个新的生命,这是一个对未来难于意料的旅程的开始。信德的眼光时刻伴随着亚巴郎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信德的眼光与信德的步法相一致,也与进入天主圣言所开启空间的尺度相一致。圣言也包含着一个许诺:”你的后裔将会众多,你将成为一个大名族的父亲”(参创13,16;15,5;22,17)。的确如此,信德是对圣言的答复,亚巴郎的信德永远是一个回忆性的行为。然而,这个回忆并非存留于过去,虽然是一份许诺的回忆,但是能够展望未来,能够照亮道路上的每一个脚步。以此种方式,信德是对未来的追忆,信德与望德密切相连。
10.对亚巴郎的要求就是信赖圣言。从表面上看来言语是转瞬即逝的,然而信德知道:由忠信的天主发出的圣言,是坚定不移的,并且圣言使我们能够在时空中继续前进。信德将圣言看作是磐石,并在圣言上建立坚固的根基。因此,在圣经中,当谈及信德时,使用的希伯来词是“’em?nah”,此词由动词“’amán”派生而来,它的词根的意思是“支撑”。“’em?nah”这个词的词义即可以是“天主的忠信”,又可以是“人的信德”。忠信之人借着信赖天主的双手而获得力量。耶路撒冷的圣西里洛运用希腊词“pistós”和拉丁词“fidelis”来称赞基督徒的尊贵,他们获得和天主同等的称号:“二者都被称为是忠信的”「8」。圣奥斯定如此解释:“人是忠信的,因为他信赖许诺的天主;天主是忠信的,因为祂实现对人的许诺”「9」。
11. 对于认识信德亚巴郎历史的最后一点是很重要的。尽管天主的话语带有新颖和惊奇,但绝不与圣祖个人的经验毫无关系。亚巴郎深知这一声音赋给他一个深深的召叫,此召叫早于刻在他的心上。天主将祂的许诺与一个地方相连,在此地方,人的存在永远是一个诺言性的存在:即父性,及新生命的繁衍:“撒辣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依撒格”(创17,19)。天主要求亚巴郎完全地信赖祂,天主启示:祂就是一切生命的泉源。以此方式,信德与天主的父性相连,受造物来自于天主的父性。召叫亚巴郎的天主是创造者天主,“祂使不存在的成为存在的”(罗4,17),“祂在创世之前。。。。。。就注定我们成为祂的子女”(弗1,4-5)。对于亚巴郎来说,信仰天主可以光照他存有的根本,可以使他认识到善的泉源,此泉源存在于万物之始,并且向他证实他的生命并非出自虚无或偶然,而是出自一个召叫和一份天主本身的爱。召叫他的神秘的天主,并不是一个古怪的天主,祂是万物之源,并且祂支撑着万物。祭献他的儿子依撒格,是亚巴郎所受的信德的巨大考验,这一考验使我们看到:原始之爱如何能够保障生命,甚至是在死亡之后。圣言有能力在他“衰老的身体”和撒拉“不育的胎中”给他兴起一个儿子(参罗4,19),同样也有能力超越一切威胁和危险,从而来保障预许的未来(参希11,19;罗4,21)。
以色列的信德
12.在《出谷记》中,以色列子民的历史步武了亚巴郎信德的踪迹。信德重新产生于一个原始的恩赐:天主愿意解救以色列于苦难之中,以色列向天主的介入敞开。信德是一个远足的召叫,以便能够在西奈山朝拜上主并继承预许之地。天主的爱自我彰显,如同在旅途中父亲带领自己的儿子一样(参申1,31)。以色列以陈述天主的恩惠来宣认信仰,它陈述天主如何介入来解救并引领祂的子民(参申26,5-11),以色列世世代代传述上主的作为。对以色列来说,天主的光芒借纪念上主所行的化工而闪耀,以色列子民在宗教礼仪中追忆和承认这些化工,并由父亲传给子女。因此,我们得知信德之光与生活的具体陈述相连、与怀着感恩之心追忆天主的恩惠相连、并与许诺的逐渐实现相连。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将此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雄伟的主教座堂,阳光透过玻璃彩窗照进来,在玻璃彩窗上描绘着神圣的救恩历史。借着陈述天主的启示,天主的光明渗透我们,以此方式,借着追忆天主的恩惠,天主的光明可以照亮我们的道路,从而展示出天主的许诺如何实现。
13.从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历史也使我们看到以色列子民多少次陷于不信的诱惑。从而,他们不但没有信从,而且还崇拜偶像。当梅瑟在西奈山上和天主交谈时,以色列子民不能够忍受天主隐藏容貌的这一奥秘,他们承受不了等待。因着信德的特有本质,它需要放弃好像可以看见的直接拥有,信德是一个邀请,是一个向光明之源开放的邀请,与此同时,也需要尊重天主容貌的独有奥秘,此容貌愿意在适当的时刻亲自启示。马丁?布伯引用经师科克给偶像崇拜所下的定义:当“一个‘容貌’把另一个不是‘容貌’而把它当做‘容貌’并与其谦恭地交谈”时就是偶像崇拜「10」。我们宁愿以敬拜偶像来代替信仰天主,偶像的容貌可以被看见,它的来源也被知晓,因为它是由我们塑造的。在偶像面前,因为偶像“有口而不能言”(咏115,5),所以没有使走出自我安全之召叫的危险。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崇拜偶像其实是一个借口,一个把自己放在一切中心的借口,是向亲手塑造的物品膜拜。当人迷失了使其存在整合的基本方向时,就会在他诸多的愿望中分散精力。他就不会去等待许诺的时刻,而是把精力分散在其历史的诸多瞬间之中。因此,偶像崇拜永远是多神性的,而且漫无目的的随意更换。偶像崇拜展示的不是一条道路,而是许多路径,与其说这些路径没有出路,倒不如说,他们形成一个迷宫。如果有人不愿意信赖天主,那么,他就必然会听到其它诸多偶像的声音:“请信赖我吧!”信德由于和皈依相连,所以它与偶像崇拜相反。信德是离开偶像并归向生活的天主,这要借着个人与天主的相遇。信从意味着信赖仁慈之爱,此爱永远接纳和宽恕,支撑和引导生命,并借着可以改变我们曲折历史的能力显示出它的大能。信德就在于我们能够顺应天主召叫的可支配性,借此可支配性我们可以多次被天主的召叫所改变。乍一看这好像是一个自相矛盾:在不断地归向天主时,人可以找到一条安全之路,这条道路可以使人摆脱偶像强加于他的精力分散。
14.在以色列的信德中同样也突出梅瑟做为中间人的形象。以民不能看见天主的容貌,首先是由梅瑟在山上和雅威交谈,然后他将上主的旨意传达给所有的人。由这位中间人的陪伴,以色列学得了同步迈进。个人的信德行为需要融入于一个团体之中,融入于以民的“我们”之中,在信德中,以民如同是一个人,正如天主称呼以色列为“我的长子”(出4,22)。在这里,中介不是一个障碍,而是一个开放。在与他人相遇之时,我们的目光投向一个大于我们自己的真理。卢梭感慨不能够亲自看见天主:“在我与天主之间有多少人啊!”「11」。“难道天主借着梅瑟只向卢梭发言,就这么简单自然?”「12」个人主义观念局限于认识能力,借此观念不能理解中介的含义,不能理解能够共享他人所见的能力,也不能理解共享的知识,此知识是爱所独有的。信德是天主的一份白白的恩赐,信德要求谦逊与信赖,从而才能够认识救恩历史,即天人相遇的光明道路。
基督信德的圆满
15.“亚巴郎曾欢欣地企望看到我的日子,他看见后,就充满喜乐”(若8,56)。根据耶稣所说的这句话可以得知:亚巴郎的信德指向于祂,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祂奥迹的提前预见。圣奥斯定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曾断言:圣祖们因信德而得救,但不是因着对已来到的基督的信德,而是因着对将要来到的基督的信德,这一信德是对耶稣未来工程的期盼「13」。基督徒的信德是以基督为中心,是宣认:耶稣是主,并且天主使祂从死者中复活了(参罗10,9)。全部旧约都汇聚于基督:祂是所有许诺的完美实现,也是我们对天主说“阿门”的坚固基础(参格后1,20)。耶稣的历史是天主的可信性的完全彰显。以色列追忆天主的爱的伟大彰显,这些纪念是它宣认信仰的核心,并且开启它的信德之眼,如今,耶稣的生命显示了天主决定性的介入,同时也是天主对我们的爱的最高表达。天主在耶稣内向我们所发的言语不是普通的言语,而是永恒的圣言(希1,1-2)。正如圣保禄所说:“圣言是天主对我们所怀有之爱的最大保证”(参罗8,31-39)。因此,基督信德就是对完全之爱的信德,对祂有效能力的信德,对祂的可以改变世界、照耀时空的能力的信德。“我们认识了,并且也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有的爱”(若一4,16)。信德可以认出天主在耶稣内彰显的爱,此爱是一切的基础与最后终向。
16.基督之爱的可信性的最大证据就是:祂为众人死了。“为朋友交付生命是爱的最大证明”(参若15,13),耶稣为所有的人交付了自己的生命,同样也为了敌对祂的人,好能改变他们的心灵。 因此,圣史们把信德视线的顶峰时刻指向了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因为在那一时刻天主的爱显得格外灿烂、宽广高深。当若望同耶稣的母亲,注视被刺透的那一位时(参若19,37),引入了他的盛重见证:“那看见这事的人为此作证,他的见证是真实的,并且他知道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为使你们也相信”(若19,35)。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白痴》中,当主人公弥士金王子,看到小汉斯?荷尔拜因的《耶稣葬于坟墓》这幅画时,说道:“这样的一副画甚至会使某人丧失信德”「14」。诚然,这幅画是关于基督身体死亡的悲惨景象。然而,恰恰是在默观耶稣的死亡时,信德才得于坚强,并接受一道闪烁的光芒。基督在祂对我们必不可少的爱内自我启示,此爱有能力拯救我们于死亡之中。在此爱内,基督同样以死亡向我显示了祂是多么爱我,因此是值得信赖的。这爱的全部胜于任何疑虑,它使我们完全地信赖基督。
17.基督的死亡借着复活给我们证实了天主之爱的完全可信性。由于基督复活了,所以祂是可信的证人,祂也值得信从(参默1,5;希2,17),并且祂也是我们信德的坚固支撑。圣保禄说:“如果基督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仰便没有意义”(格前15,17)。如果圣父的爱没有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没有使祂的身体恢复生命,那么此爱就不是值得完全信赖的,同样也就没有能力光照死亡的阴影。当圣保禄谈及他在基督内的新生命时,他是在指“对天主子的信德,因为祂爱了我,并且为我交付了自己”(迦2,20)。毫无疑问,外邦人的宗徒“对天主子的信德”就是对耶稣的信德,这意味着耶稣的可信性,此可信性建基于祂至死不渝的爱,同时也建基于祂是天主子。正因为耶稣是圣子,并且完全地临在于圣父内,所以祂才能够战胜死亡,并能够使生命光耀无比。我们的文化已经感觉不到天主的具体临在及祂在世界的作为了。我们认为天主只存在于另一个领域,此领域与我们具体的关系无关。但是,假如果真如此,假如天主没有能力介入世界,那么,祂的爱就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也就不是真实的,甚至也就不是真爱,也就没有能力实现许诺的幸福。在此境遇,信不信祂也就完全无所谓了。然而,基督徒宣认天主的具体而具有效力的爱,此爱的确在历史中行动,并决定历史的最终命运,此爱可以被找到,此爱在基督的苦难、死亡与复活中彰显的淋漓尽致。
18.耶稣将信德引入高峰,这具有另一个决定性的方面。对于信仰来说,基督不仅仅是我们信的那一位,也不仅仅是天主之爱的最大彰显,而且也是我们为了信从,要和祂合一的那一位。信德不仅仅是注视耶稣,而且也是以耶稣的眼光观看,即分享祂的观看方式。在生活的许多领域,我们信任那些比我们更认识某些事物的人们。我们信任给我们建造房屋的建筑师,信任给我们开药好使我们痊愈的药剂师,信任在法庭上为我们辩护的律师。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位关于天主之事的值得信赖的专家。天主之子---耶稣就是给我们讲解天主的那位(参若1,18)。基督的生活,即---祂认识圣父的方式,并与圣父完全合一的生活方式---给人的经验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我们可以进入此空间。圣若望以动词 “credere”的不同用法,给我们反映出了借着信德与耶稣的个人关系之重要性。圣若望用此词表达“相信”耶稣所说的是真实的(参若14,10;20,31),同样也表达“对耶稣的信赖”和“信从耶稣”。当我们接受耶稣的话和祂的作证时,就说明 “我们对耶稣信赖”,因为祂是信实的(参若6,30)。当我们把耶稣接纳在我们的生命中,当我们信赖祂时,就说明 “我们信从耶稣”,我们借着爱与祂结合,并且终生跟随祂(参若2,11;6,47;12,44)。
天主子取了我们的人性,为使我们认识祂、接受祂、并跟随祂。如此,祂天主性的眼光以人性的方式来实现,此实现是借着一个时间性的道路来完成。基督信德是对圣言降生成人的信德、对肉身之复活的信德、对一个接近并进入我们历史的天主的信德。对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纳匝肋人耶稣的信德,并不使我们与事实分离,而是使我们领会其深意,并使我们发现天主如何爱这个世界,天主如何不停地引领这个世界归向祂。这会使基督徒更加热忱,并更加坚定地去走此世之路。
因信得救
19.鉴于对耶稣看事方式的分享,保禄宗徒在他的著作中给我们留下了对信徒生命的描述。凡接受信德的恩赐,即相信之人,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受造物,接受了一个新的本质,即天主子女的本质,从而在圣子内成为天主的子女。“阿爸,父亲”是耶稣经验中的最具有特性的话语,这也成为了基督徒经验的核心(参罗8,15)。信德的生活,即天主子女的生活,在于认识原始及根本的恩宠,此恩宠是人存在的基础,这可以用圣保禄写给格林多人的一句话来做总结:“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格前4,7)这恰恰是圣保禄和法利赛人争论的焦点,他们争论:得救是借着信德还是借着法律行为。圣保禄所否定的是一个姿态,是一个在天主面前借着自己的行为来将自己称为义人的姿态。这样的人,尽管遵守诫命、践行善功,但是却把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他并不承认天主是善的根源。谁这样行事,谁愿意成为自己正义的泉源,很快他就会看到自己如何枯竭,他也会觉察到他甚至也不能忠于法律。他与天主、与他人分离,从而自我封闭,他的生命只是虚空,他的行为也只是贫瘠,就像远离水源的树木。对此圣奥斯定以简练有力的话语表达说:“你甚至不能为靠近自己而远离创造你的那位”「15」。当人以为远离天主就可以找到自己时,他的生命就会落空(参路15,11-24)。救恩以一个开放而开始,向高于我们的那位开放,向原始恩宠开放,此恩宠坚固生命、保护存在。只有当我们向这个根源开放并承认它时,我们才会有可能被改变,我们要使救恩在我们内工作,让它使我们的生命多产富饶、硕果累累。因信得救在于承认天主恩宠的首席地位,就像圣保禄所总结的:“实际上,你们的得救是由于恩宠、并借着信德。而且,这不来自于你们,而是天主的恩宠”(弗2,8s)。
20.信德的新逻辑以基督为中心。信仰基督使我们得救,因为在祂内,生命向那先于我们的爱彻底开放,此爱自内在改变我们,此爱在我们内行动,并与我们一同行动。此点在外邦使徒对《申命纪》的一段话的诠释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诠释完全融入于旧约的高深动力。梅瑟对以民说:天主的诫命不是高不可及,也并非与人相距甚远。所以不应该说:“我们中谁能上到高天,给我们取下诫命呢?”或“我们中谁能下到海底,给我们拿上诫命呢?”(申30,11-14)保禄诠释这天主话语的临近,其实是在指基督在基督徒内的临在:“你心里不要说:‘谁能升到天上去?’也就是说:使基督从那里下来;或‘谁能下到深渊去?’也就是说:使基督从死者中上来”(罗10,6-7)。基督降到了此世,也从死者中复活了。天主子借祂的降生与复活,拥抱了人的全部道路,并借圣神居住在我们心里。信德知道:天主非常地接近我们;将基督赐给了我们,这就是一个于内心改变我们的伟大恩赐;并且天主也居住在我们内,因而,天主给予我们光明,此光明照耀生命的起源与终结,即人之道路的全部旅程。
21.如此我们可以明白信德所带来的新颖。信徒借着信德向爱开放,并因此爱而改变,当他向给他提供的爱开放时,他的生命将超越自我。因此,圣保禄可以断言:“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并且他也劝导:“愿基督因着信德居住在你们心中”(弗3,17)。在信德中,信徒的“我”扩大,以便另一位住在他内,并且他也生活在另一位内,如此,他的生命在爱内将更伟大。圣神独有的行为即在于此。基督徒可以拥有耶稣的眼睛、情感、及儿子的身份,因为基督使基督徒成为祂爱的分享者,此爱就是圣神。从某种意义上,在此爱中可以接受耶稣独有的目光。如果不在此爱中塑造,如果没有圣神的临在,即将此爱倾注于我们心中的神,就不可能承认耶稣是主(参格前12,3)。
信德的教会形式
22.以此种方式,信徒的生命成为了在教会内的生命。当圣保禄向罗马的基督徒说‘所有的信徒在基督内形成一个身体’时,要求他们不要骄傲,而要“按照天主所给予每人的信德的尺度”互相尊重(罗12,3)。信徒借所宣认的信仰学得认识自己:基督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在此镜子内信徒可以发现自己的完美肖像。由于基督拥抱所有的信徒,这些信徒形成基督的身体,因此,基督徒在这一身体内认识自我、在与基督的原始关系内认识自我、并且在与其他兄弟姐妹在信仰内的关系内认识自我。同一身体的形象并不试图将信徒缩减为一个整体的简单部分,或一个齿轮的单纯零件,而是更为突出基督与信徒间的生命联系,信徒与信徒间的生命联系(参罗12,4-5)。所有基督徒形成“一体”(参迦3,28),但并不失去个性,每人在服务他人中达到其本质的顶点。因此,可以明白:为什么在这一身体之外,在教会[这个教会,根据罗马诺?伽丁尼的表达,是“基督对世界完整看法的历史性持有者”「16」]于基督内的共融之外,信德就失去它的“尺度”,也就找不到它的平衡点,即维持信德的必要空间。信德有一个必须的教会形式,只有在基督的身体内可以宣认信仰,这正是信徒间的真正共融。自此教会领域,可以使个体信徒向所有的人开放。当基督徒听从基督的言语后,此言语借其独有的动力,在基督徒内就变成了答复,并且也就变为发出的言语及信德的宣认。正如圣保禄所说:“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罗10,10)。信德不是私有之物、不是个人主义观念、也不是主观见解。信德产生于听从,趋向于宣传。的确,“人怎么会信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那一位呢?没有人宣讲,他又怎么会听到呢?”(罗10,14)。借着所接受的恩宠和导向基督的爱,信德在基督徒内会变成实效的(参迦5,6),使他成为教会之路的分享者,信德在历史中驶向它的圆满。如此被改变的人,就获得一个看事物的新形式,信德就成为了他眼睛的光明。
第二章 如果你们不信,你们就不会明白(参依7,9)
信仰与真理
23.“如果你们不信,你们将不会明白”(参依7,9)。希伯来语圣经的希腊译本,即七十贤士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翻译的版本,如此阐述依撒意亚先知对阿哈次王所说的话。以此方式, 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了信仰的中心。然而,在希伯来语的圣经中,我们读到的是另一个意思。先知对君王说:“如果你们不相信,你们就不能存立”。这是“’amán”这个动词的两种形式的一个文字游戏:即,(ta’aminu)“你们相信”和(te’amenu)“你们存立”。由于君王害怕他的敌人的力量,所以他在寻找安全,即,和强大的亚述王国结盟。但是先知邀请他唯独信赖那永不动摇的真正磐石,即,以色列的天主。因为天主是值得信赖的,并且,信赖天主、将自身的安全建立在祂的圣言上是合乎理性的。依撒意亚两次呼喊这个天主是“阿门的天主”(依65,16),祂是盟约信实的坚固基础。人们可以认为圣经的希腊版本将“存立”译成“明白”时,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即,将“信赖天主”的这个圣经概念译了希腊概念的“明白”。然而,这个翻译确实与希腊文化有一个对话,但是并没有脱离希伯来语原文的内在动力。事实上,依撒意亚向君王许诺的存立,由对天主的化工和祂给予的合一的理解过渡到了人类的生活和人民的历史。先知邀请认识上主的道路、并在天主的忠信之中发现统治万代的智慧的计划。圣奥斯定在他的《忏悔录》中,当谈及相信真理以便能够站立不动时,他把“明白”和“存立”做了一个综合,他说:“我在你内(。。。。。。)、在你的真理内稳固坚强”「17」。联系上下文我们得知:圣奥斯定想展示出:在圣经中,天主的可信真理就是祂在历史长河的忠实存在、也是祂使时间合一的能力,因为祂将人类零碎的时间聚集「18」。
24.借此光阅读依撒意亚先知的这段话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人需要认识,需要真理,如果没有真理,人就不能存立,也不能前行;如果没有真理,信仰就不能拯救,也不会使我们的脚步安全。从而,信仰就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个我们对幸福的反映、和一个使我们满足的幻觉。或者,信仰会缩减为一种美丽的感觉,它虽然可以给予安慰、激起热情,但是,这必须取决于我们的情绪状态或处境,如此,信仰不能连续生命之路。假如信德是这样的话,阿哈次王就不必冒险,他就可以为了他王国的完整而努力。然而,由于信德和真理的内在联系,信德可以给予一道新光,此光胜于君王的估算,因为此光看得更远,它可以明白天主的行为。天主忠于祂的盟约和许诺。
25.正因为我们现在遇到了真理危机,所以现今更有必要恢复信仰与真理的联系。在现代文化里,人们常常试图只接受科技真理是唯一真理。因为人们认为:只有人类能够借科学建立和测量的才是真理,因为它可以运作,从而可以使生活更舒适、更便利。当今,这个真理好像是唯一的确信真理,是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唯一真理,好像只有这个真理可以被大家互相讨论,并且大家也可以共同为之努力。这个真理之后才是个人真理,即,个人在自己内感觉到的真实性,个人真理只适合于自己,不可以试图为了建设公益而推荐给别人。那个伟大真理,即那个可以解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真理,被人怀疑。人们质问:“上一世纪,极权主义分子试图的真理难道不就是那个为了挤压个体的具体历史而将自己的总体观念强加与他人的真理吗?”因而,只有一个相对主义,这个主义对于全部真理的问题,即关于天主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在此种境况下,人们很自然地试图中断宗教与真理的联系,因为他们认为这一联系的根源是狂热主义,这一主义试图劝服那些不认同自己信仰的人。关于此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当今世界的“完全遗忘”。事实上,关于真理的问题,是一个“深层纪念”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对象先于我们,这个问题可以超越我们的有限和渺小,可以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关于万物根源的问题,借其之光可以窥见未来,从而,也可以窥见众人之路的方向。
爱与真理的认识
26.在此种情况下,基督信仰可以服务公益、指示一个认识真理的合理方式吗?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有必要反思一下信仰的独特认识。圣保禄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他断言:“心里相信”(罗10,10)。在圣经中,心是人的中心,是各个部分的枢纽:即,身体和精神、人的内在和他向世界及他人的开放、理解、意志、情感等。那么,人心只所以能够使这些层面整合,是因为我们在心里向爱和真理开放,我们也使它们与我们碰触、在我们的最深好处改变我们。信仰可以改变整个人,恰恰是因为信仰向爱开放。信仰与爱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我们理解信仰的特殊认识、它的顺服力、以及它光照我们脚步的能力。由于信仰与爱相连,所以信仰可以认识,并且,爱之本身也带有一道光明。当我们接受天主的伟大之爱的时候信仰就可以认识,天主的伟大之爱从内在改变我们、并给我们一双新眼,好使我们能看清事实。
27.众所周知,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如何解释信德和确实之间的关系。根据他的看法,信从相似于恋爱的主观经验,所以不能把它当做有效真理推荐给所有的人「19」。事实上,现代之人认为:关于爱的问题与真理没什么太大关系。现今,爱被理解为是属于易变感觉世界的一种经验,爱并非属于真理。
但是,这种爱的描述真的恰当吗?实际上,爱不能被缩减为一种随去而来的感觉。爱与我们的情感相连。向所爱之人开放就是走出自我、迈向他人,以便建立一个持久的关系。爱倾向于和所爱之人的合一。如此可以看出:爱从何种意义上需要真理。只有当爱建基于真理之上时,它才能够持久、才能够超越瞬间的短暂、并能够给予共同之路坚固的基础。假如爱与真理无关、被摇摆不定的感觉所左右,它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然而,真爱使人的所有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真爱变成了一道新光,此光朝向一个伟大和完全的生命。如果没有真理,爱就不能够给予稳固的联系、就不能够使人超越自我、也不能够使他脱离瞬间的短暂以便能够建树生命、结出果实。
如果爱需要真理,真理也就需要爱,爱与真理不可分离。如果没有爱,真理就会变得冰冷的、非人性的;真理也就会窒息个人的具体生命。我们寻求的真理,即,给我们脚步意义的真理,当爱碰触我们的时候,它就会光照我们。有爱的人才会明白:爱是真理的经验,爱开启我们的眼睛好使我们与所爱之人以新的方式看事物。在这层意义上,圣人大额我略(san Gregorio Magno)写到:“爱本身是一个认识,它有一个新的逻辑”「20」。爱其实就是一种看世界的理性方式,它成为一个共享的认识、一个以他人或万事的共同目光来看一切。中世纪,吉尔莫(Guillermo de Saint Thierry)在注释《雅歌》中新郎对新娘所说的“你的眼睛犹如鸽子”(歌1,15)的这一圣经章节时遵循了这一传统「21」。吉尔莫解释说:这两个眼睛就是爱和信从理智,当认识成为被光照之爱的认识时,二者就合二为一以便默观天主「22」。
28.爱如同认识的泉源,这一卓越的表达是人类原始经验的一部分,这一表达方式也在信仰的圣经概念中。天主因着爱拣选并孕育了以色列作为祂的民族,以色列在享受此爱的同时得于明白天主计划的合一性,即,从开始到实现。由于信德源于盟约之天主的爱,所以信德的认识可以在历史中光照道路。因此,在圣经中,真理与忠信相连,真实的天主就是忠信的天主,祂支撑着自己的许诺,并在时间的长河里使自己的计划被认识。以色列借着先知们的经验,在流亡的痛苦和重返圣城的希望中,发现:天主的真理超越他们自己的历史,以便,自创世以来,就涵括世界的整个历史。信德的认识不只光照一个民族的个别道路,而且光照受造世界的全部过程,即,从它的开始到它的结束。
信仰如同聆听与注视
29.天主与人建立了爱的关系并向他发言,信德的认识与信实天主的盟约相连,在圣经中,信德的认识呈现为聆听,与听到相连。圣保禄使用的表达方式被称为了典范,那就是:“信德源于聆听的信息”(罗10,17)。和言语相连的认识总是个人性的:人认出声音、自由地接受它、顺从地跟随它。因此,圣保禄谈及:“信德的服从”(参罗1,5;16,26)「23」。另外,信德是一个与时间相连的认识,为了能够发出语言,时间是必要的;信德是一个只有在跟随的道路上才能学得的认识。聆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认识与爱之间的联系。
有时,聆听与注视相对,这是希腊文化独特的一点。一方面,光明可以使人默观整体,这也是人一直向往的;另一方面,好像光明夺去了自由的空间,因为光明自天而降、直入人眼,不给眼睛留有考虑的余地。另外,光明就如一个超拔默观的邀请,此默观与人的具体时间分离,人在时间内有苦也有乐。根据这种看法,圣经认识与希腊认识相反,因为圣经认识寻求事实的完全明白,并且将认识与注视相连。
然而,这个所谓的相反并不与圣经相符。《旧约》将这两种认识结合在一起,因为,聆听天主的圣言与看到祂容貌的愿望相连。以此种方式,圣经得于和希腊文化产生对话,这一对话位于圣经的中心。聆听可以使召叫与服从成为现实,并且也可以使真理在时间内彰显。注视可以使人纵观全部,并使我们处于天主的伟大计划之中。如果没有这一注视,我们仅有的是未知全部的零碎部分而已。
30.信德认识的两个器官,即“看”与“听”的关系,在若望福音中格外明显。对于第四部福音来说,“信从”就是“聆听”,同时也是“看见”。信德的聆听与爱的独特认识具有相同的特点,信德聆听的特点就是:个人的聆听、可以辨别声音、并认出善牧的声音(参若10,3-5)。这个聆听需要跟随,正如首批宗徒一样,他们“听了耶稣的话以后,就跟随了祂”(若1,37)。另外,信德也与注视相连。有时,看到耶稣所行的奇迹先于信德,就如那些看到了拉匝路复活的犹太人,他们“看到耶稣所行的事以后,就信从了祂”(若11,45)。也有时,信德可以导向一个更深层的注视:“如果你相信,你将会看见天主的光荣”(若11,40)。最后,信从与看见彼此相连:“信从我的,就是信从派遣我来的那一位;看见我的,就是看见派遣我来的那一位”(若12,44-45)。由于看见与聆听相连,看见同样也是跟随耶稣的一部分,信仰如同注视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眼睛会看的越来越深。正如,在一周的第一天、大清早、天还黑的时候,若望进入空坟墓以后,“看见后,就相信了”(若20,8)。玛利亚玛达肋纳看到了耶稣(参若20,14)以后,想拉住祂不放,但是耶稣要求她在祂回归圣父的道路上默观祂,最后玛利亚玛达肋纳在门徒们面前宣认说:“我看见了主”(若20,18)。
那么,如何将听到与看见联系起来呢?耶稣自己使人听到、也使人看见。祂是降生的圣言,我们看见了祂的光荣(参若1,14)。信德之光是一个容貌之光,在此容貌内可以看见圣父。事实上,在第四部福音中,信德领会到的真理就是:圣父在圣子内的彰显,即,在祂的肉身和祂在世所行的化工内的彰显,这一真理可以被定义为耶稣的“光明生活”「24」。这就意味着,信德的认识并不是邀请注视一个纯内在的真理。信德给我们启示的真理的中心就是:与基督相遇、默观祂的生活、感受祂的临在。从这层意义上,圣多玛斯(santo Tomás de Aquino)谈及了宗徒们的信德:即,宗徒们的信德可以看到复活基督的肉体「25」。他们亲眼看到了复活的耶稣后,就相信了。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深层,以便能够宣认坐在圣父之右的天主圣子。
31.只有通过基督的降生成人,爱的独特认识才能达到圆满。事实上,只有当我们的心被爱所触动、当我们接受爱我们的那一位的临在时,爱的光明才会点亮,爱我们的那一位可以使我们认识祂的奥迹。从而,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对于圣若望来说,信德与注视和聆听一样,也是一个碰触,正如他在第一封书信中所说的:“我们听到过、亲眼看见过、亲手触摸过的生命的圣言”(若一1,1)。耶稣借着祂的降生成人、居我人间,与我们碰触;现在,祂借着圣事同样与我们碰触。以此种方式,耶稣改变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认识并宣认:祂就是天主之子。借着信德,我们可以触摸祂,并且也能接受祂恩宠的力量。圣奥斯定(San Agustín)在注释那个患血漏病、触摸耶稣以得痊愈的妇人(参路8,45-46)的这一圣经片段时,他断言:“以心触摸,就是信从”「26」。同样有许多人与耶稣相互拥挤,但是他们却没有与耶稣信德的个人碰触。只有与耶稣信德的个人碰触后,才会认识祂的奥迹,即圣子彰显的圣父的奥迹。当我们与耶稣相似时,我们就会接受一双看到祂的慧眼。
信仰与理智的对话
32.基督信仰宣扬天主全部爱的真理,并向此爱的力量开放。基督信仰可以到达人类经验的最深处。由于爱,人走向光明,人被邀请去爱,好能存留在光明中。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希望借着天主在耶稣内彰显的爱光照一切,也尽量以此爱去爱。他们在希腊世界和渴望真理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话方式。福音信息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相遇是福音传遍所有民族的决定性时刻,这一相遇也便利了信仰与理智的相互影响,这一相互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信仰与理智》通谕中,展示了信仰与理智如何彼此加强「27」。当我们找到耶稣之爱的完全之光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爱内都具有那一光明的微小反射,我们也会认识到这一光明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我们的爱内有一道光明,这是一个事实,这一事实可以帮助我们看见爱的道路,即,天主之子为了我们完全地交付。在这个“圆形运动”中,信德之光照耀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合于基督的爱与亲切。
33.在圣奥斯定的生活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一道路的范例。对真理与理解的渴望、及理智的寻求融入了信仰的领域,并且在此领域中接受了一个新的智慧。一方面,圣奥斯定接受希腊的“光明哲学”,这一哲学强调看见。圣奥斯定与新柏拉图主义的相遇使他认识了光明的范例:光明自高处而降,以便光照事物,从而,光明成为了天主的一个标记。以此种方式,圣奥斯定认识到了天主的超越性,并且他也发现了所有的事物中都有一个透明性,此透明性可以反映天主的至善。从而,他离开了以前的摩尼教主义,此主义使他认为:善与恶在不断地斗争、善恶相互混淆、二者没有明晰的轮廓。当他明白了天主是光的时候,他的存在有了一个新的方向,从而他也认识到了以前所犯的恶,从而归向了善。
另一方面,正如圣奥斯定在他的《忏悔录》中所说的,在他的具体经验中,他信仰之路的决定性时刻:不是他在这个世界之外看见了天主,而是一个聆听,他在花园里听到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对他说:“拿起来,读吧!”他便拿起了保禄书信,仔细地阅读《致罗马人书》的第13章「28」。在《圣经》中,个人性的天主如此临在,祂可以与人交融、与人一同生活、并且在历史的道路上陪伴人。天主在聆听与答复中显示自己。
但是,不管怎么说,圣奥斯定与讲话的天主的相遇也没有缺少光明与注视。与天主的相遇将二者合一,并且一直由天主在耶稣内彰显的爱的启示所引领。如此,便产生了“光明哲学”,此哲学融合言语的相互性,并且也给予注视光明的自由空间。就像言语需要一个自由的答复一样,光明的答复就是一个可以反射它的肖像。圣奥斯定结合聆听与注视,谈论“在人内发光的言语”「29」。以此种方式,可以说:光明变成了一个言语之光,因为它是一个容貌之光,这一光明照耀我们、并且也召叫我们,它愿意反射在我们的面容上,好能在我们内发光。光明不只是注视历史的一些片段。纵观一切的愿望依然存在,并且将在最后实现。正如希波(Hipona)的圣人(圣奥斯定)所说的:“那时人们就会看见、将会真爱”「30」。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人拥有了全部的光明,光明是无限的,而是因为人可以完全地进入光明。
34.信德独有的爱的光明可以光照我们这一时代的关于真理的问题。现今,真理常常被缩减为个人的主观真实性,这一主观真实性只对个人的生活有效。我们害怕公共真理,因为我们视它为极权主义者的苛刻强求。然而,如果这一公共真理是爱的真理、是那在和另一位及他人的个人相遇中显示的真理,那么,它就可以摆脱私有领域的空间,从而成为公益的一部分。爱的真理不会以暴力强加于人,它不压制人性。它由爱而生,所以可以到达人心,即,人的枢纽中心。如此可以清楚的看到:信仰不是苛求的,它在尊重他人中成长。信徒并不傲慢,事实与此恰恰相反,真理使信徒谦逊,因为信徒知道:在他拥有信仰的同时,是信仰在拥抱他、拥有他。信仰并不使我们无法容忍他人,信仰的稳固性使我们能够向所有的人做见证,并与所有的人对话。
另外,信德之光合于爱之真理,它并不与物质世界无关,因为爱总是生活在肉体与灵魂内。信德之光是降生之光,它来源于耶稣的“光明生活”。甚至,信德之光也照耀物质、并确定其秩序,因为信德之光知道:在物质内有一条越来越宽敞的和谐与理解之路。科学的探寻获益于信仰,因为信仰邀请科学家向事实的不竭财富开放。信德唤起批判辨别力,但是它并不允许科学研究只与自己的公式相符,信德帮助科学研究为使其明白:自然并不缩减为公式。信仰邀请科学来探寻创造奥秘的惊奇,信仰开阔理智的视野,好能更好地光照世界,这个世界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信仰与对天主的寻求
35.信仰耶稣之光同样可以照耀所有寻找天主之人的道路,这就是天主教与其它宗教信徒对话的独特贡献。《致希伯来人书》给我们讲述了义人们的见证,他们在天主与亚巴郎订立盟约之前,就已经怀着信德寻求天主。关于哈诺客,此书中说:“他中悦了天主”(希11,5)。如果没有信德,是不可能中悦天主的,因为“凡接近天主的人,应该相信:祂是存在的,并且也相信:天主对寻求祂的人予以赏报”(希11,6)。如此,我们可以明白:人的宗教之路必须宣认天主,天主关心人类,并且也是可及的。天主使人能够与祂相遇。那么,天主给寻求祂的人的最好赏报是什么呢?甚至在哈诺客以前,有另一个人,即亚伯尔,他的信德也得到了嘉奖,由于他的信德,上主喜悦于他的美德和他所承奉的牧场初果的祭品(参希11,4)。宗教之人努力在每日的经验中、在四季的变迁中、在肥沃的土地中、在宇宙的运行中认出天主的征兆。天主是光明的,祂使以纯朴之心寻求祂的人找到祂。
这个寻求的化身是三位贤士,他们由一颗明星的引导来到了白冷(参玛2,1-12)。对于他们来说,天主的光明变成了道路,此光明如同一颗明星,引领他们的寻求之路。星星如此陈述了天主对我们眼睛的耐心,我们的眼睛应该习惯于天主的光亮。宗教之人应该走出自我、顺从引导,好能与充满神奇的天主相遇。人们对于天主的重视给我们显示出:当人接近天主时,人的光明,不会像星星在天明时就失去光明那样,溶解于天主的强大光明中,而是,人的光明越接近光源就会越明亮,正如一面反射光明的镜子。宣认耶稣是唯一救主的基督信仰主张:天主的所有光明都集中在了耶稣身上,集中在了祂的“光明生活”中,此生活彰显了历史的原始与终结「31」。人的所有经验和所有走向天主的道路都由此光整合、照耀和净化。当基督徒越浸入基督之光的光环中时,就会越有能力去理解和陪伴他人到达天主的道路。
信仰如同道路,同样,它也可以影响那些愿意信,但是还没有信,并且在不断寻找天主的人的生活。他们以纯朴之心向爱敞开,并且借所获得的光明行走,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但是他们已经走在了信仰的道路上。他们努力以自己的生活展示出天主的存在,或许,他们认识到了天主的存在对于共同生活的安全方向的重要性;或许,他们经验到了在黑暗中对光明的渴望。同样,他们也看到了生命的伟大与美好,生命因着天主的临在将更加伟大。里昂的圣依肋耐(san Ireneo de Lyon)说:“亚巴郎在听到天主的声音之前,就已经以火热的心寻求祂,他走遍世界各地问询天主在何方,直到天主怜悯了他,因为他在寂静中主动不懈地寻求天主”「32」。行善的人就是在靠近天主,并且也由天主所支撑,因为当我们走向爱的顶点时,天主之光的动力将会光照我们的眼睛。
信仰与神学
36.当谈论光明时,信仰邀请我们深入光明,邀请我们不断地探究光明照耀的范围,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爱的那一位。在此愿望中产生了天主教神学。因此,没有信仰就没有神学,神学是信仰运动的一部分。信仰寻求对天主自我启示的深层理解,天主启示的顶峰就是基督的奥迹。从而,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神学不像经验科学一下,因为神学不只在于理智对探究和认识的努力。所以,不能把天主缩减为一个“对象”。祂是一个使自己被认识的“主体”,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自我彰显。真正的信仰引导理智向来自于天主的光明开放,好使理智因着爱的引导认识真理,从而便可以更深地认识天主。中世纪伟大的教会圣师和神学家们指出:神学是一门信仰学科,神学就是对天主的自我认识的分享。因此,神学不只是关于天主的言语。首先,神学是对天主向我们所说言语的接受和更深的认识,天主向我们述说自己,因为这是一个共融的永恒对话,并且,天主也使人类融入这一对话「33」。因此,让天主“碰触”的谦逊是神学的一部分,因为,在奥迹面前,神学借着理智敢于探究奥迹深不可测的财富,并且也承认自己的极限。
另外,神学以教会的形式分享信仰,它的光明是“信赖主体”---教会的光明。一方面,神学必须服务信徒的信仰,谦逊地保存和深究众人的信仰,特别是纯朴之人的信仰。另一方面,由于神学借信仰而存在,所以神学不可以把教宗和与其共融的主教们的训导当做是无关紧要的,或当做它自由的界限;而应该把此训导当做一个内在的、具有建设性的时刻,因为教会训导可以保障:它与原始泉源的联系,因此,它可以确信:它是在天主的完整圣言内汲取活水。
(待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