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岁月

当前位置:

首页 / 芬芳岁月 / 芬芳岁月

圣诞节有感

作者: 戚胜辉 来源:摘自《堂区通讯》报 发布时间:2011-12-28 16:41:59 浏览次数:


一年一度的全人类盛大节日——圣诞节快要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憧憬,一份希冀,一份期待……以前过圣诞的片段不时地在脑海中浮现。
孩提时候,外婆家就在信河街周宅祠巷,每年去周宅祠巷天主堂过圣诞节是我那时必不可少的项目。
小的时候不懂事,到教堂去印象最深的就是老跪在那里(那时跪凳没有垫衬),膝盖骨经常跪的生疼。教堂祭台前中间的通道把教友一分为二,一般女教友跪左边,男教友跪右边。老教友们清一色地跪在那里,右手一串念珠,嘴里不停地在念经,左边的教友刚歇下,右边的教友马上接下来念,没有人指挥,配合得如此默契,真是少见。念经的声音犹如唱歌,虽谈不上是天籁之音,但也很有韵律,至今让我难忘。好不容易念完了经,大家可以起来坐一坐了。此时,必有一位先生上来讲道,讲道台设在右边前排靠柱子处,由一张旋梯搭接到地面。这时候教堂里已挤满了人,有很多外教人是来看热闹的,站在后面个子不高的,经常踮起脚尖、伸直脖子来看,通常连过道里也挤的像筷子笼一样,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其场面不亚于现在的粉丝来围观一位大牌明星。讲道的先生几乎每年都是陈卓人先生,他拿着谈道稿,慷慨激昂的布道声音,就像若翰先知在旷野里呼喊一样,很有感触力……那时的我经常去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站在上面布道该有多好。
那时候,大小礼弥撒均采用拉丁弥撒,像圣诞节这样的大瞻礼一般都由蔡公主礼。他会在早一个星期弥撒结束时提醒大家,下一个星期是圣诞节了,有些“四大瞻礼”教友要来办告解,你们不要跟他们凑热闹,这个星期早点办好告解,让出时间给他们。有时在平安夜大礼弥撒前,他还不忘如此仔细嘱咐一番,教友们凛于他的权威和严厉,很少有人不照办的。
以前做拉丁弥撒,我们小孩子是看不懂的,但是神父念经的尾音拖得很长,很有韵味,神父、辅祭员背对着教友,随着弥撒的进行,神父要把经本从祭台中间移到左边,然后又移到右边,辅祭员手举蜡烛也要跟着移动,相当繁琐。      特别在神父念至一段经文后,教友们会念“阿们”,参与的多了,我也知趣地跟着唱“阿门”,其实那时候我什么也不懂。
那时候弥撒一般都有圣体降福,当神父举着圣体光降福时,我就知道弥撒快结束了,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兴奋的事,因为马上就可以吃到圣诞果了,难道小孩子们不就是为了这个才来过平安夜吗?那时的一袋圣诞果,无非是一、二块冻米糖,一两个橘子或苹果,几颗花生,与今天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对于那时的我们无异是天赐美食,够我们快乐几天了。听大人们说,吃了圣诞果,人会变乖。
“天神的歌声,冲破深夜空,异星的明光,照射白冷城……”平安夜弥撒里最动听的圣乐就是《天神的歌声》了,每当唱经楼上歌咏团唱起这首歌时,我就兴奋起来,仿佛天空中真有一群美丽的天使列队歌唱,真是普天同庆。
人渐渐地长大,虽然每年也去过圣诞,但那种纯粹的喜乐却越来越少,怪不得主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子一样,你们决不能进天国。](玛:18-3)。刚参加工作,有一年圣诞前夕,受圣神感动,买了一些圣诞贺卡,写了一些祝福的话,寄给同学朋友,末了不忘在贺卡上按下自己的红指印,可惜收到贺卡的人至今没有一个来信主,很是伤心,但是我坚信主自有安排。
现在,圣诞节过的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排场了,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但也有日趋俗化的趋向。圣诞狂欢、圣诞派对、圣诞大餐成为时下很多人过平安夜的一种选择;商场里很多营业员戴圣诞红帽,笑容可掬地向你推销商品;另有一些商场别出心裁,让营业员打扮成圣诞老人站在门口给行人发送礼物来吸引人气,促销商品;几乎大小商场均会推出圣诞节打折促销活动,引得过路行人像捡了大便宜似的,大买特买,结果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正应验了经上记载的:[这些今世之子应付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为精明。](路16:8)。平安夜当然也有成千上万的人会涌向教堂,这是我们所愿意并为之祈祷的。但是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我们去教堂是看什么呢,是看热闹吗,或为了看一场精彩的演出呢,还是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来朝拜一个婴孩呢?是的,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婴孩,他是至高者的儿子,是主默西亚---全人类的救主。我们应像东方三贤士一样带来礼物献给他,朝拜他。有一首歌《奉献》唱的好“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我们该拿什么礼物献给主呢?经上说:[因为你既然不喜欢祭献,我献全燔祭,你也不喜欢。天主,我的祭献就是这痛悔的精神,天主,你不轻看痛悔和谦卑的赤心。](咏51:18-19)。洗者若翰曾在旷野里大声疾呼,要以色列子民悔改受洗,为得罪之赦。我们要在主内真心悔改,彻底悔改,带着一颗纯洁的心来赞美、朝拜救主。这样的敬礼才蒙主悦纳。
主耶稣,你来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