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岁月

当前位置:

首页 / 芬芳岁月 / 芬芳岁月

犹如真福德兰修女服务农村

作者:蔡智豪 来源:天亚社 发布时间:2012-07-16 07:50:51 浏览次数:


主日弥撒后,教友到天主堂的田地里帮忙农事。

      今天是礼拜天也是母亲节,上午七时渡口天主堂涌进了约二百三十位教友来参加主日感恩祭。感恩祭结束后,常神父请教友到天主堂的田地里帮忙农事。天主堂的这二块玉米田刚播种,但由于前天下雨让泥土结块,一些种子尚未发芽,这些土块可能会阻挡小苗出土成长,因此请教友们小心翼翼地将每个植穴上方的泥块敲松。

  常神父表示堂口的一些农事都是由热心的教友志愿协助,而这些收成的农作物、畜生,除了提供神父、修女的食物,剩下的还可卖出,补贴天主堂的许多开销。

  在玉米田里,我仍对昨晚农民们认真聆听读经课程感到好奇。常神父表示,这里的农民十分单纯,由于其他宗教干扰较少,因此传教时,人们较不排斥。这里的人们喜欢参加天主堂的活动,是因为农村并没有甚么娱乐,来到天主堂,可以唱歌,还可以学习,因此他们都觉得很开心。

  换言之,这里的天主堂,是村民的信仰中心,也是社会教育中心。因为农民喜爱来天主堂「学习」,也因常神父长时间的培养下,故才出现昨日农民教友认真读经的场面。

  中午我们受邀到教友李兵家午餐,餐后我们前往天兴泉村天主堂参加下午二时半的主日感恩祭,常神父为增加彭神父向教友讲道的机会,这几日来的感恩祭都是由彭神父主祭,而今天下午的感恩祭亦是。

  天兴泉村在一百三十年前开教,在一九六六年文革后,天主堂被充公作为「仓库」。虽然中国在八零年即宣布开放宗教活动,但从中央到地方,落实的速度却是经过漫长的十年。此村的天主堂是在九三年才归还给教会后重建的,由于文革后至九二年没有天主堂,因此村内教友都是到某个教友家中举行感恩祭。

  新教堂落成后,村民有感需要积极进行福传工作,因此请求教区派修女前来服务。于是巴盟教区就派遣了二位修女驻点该村。在此服务的修女表示,九三年新教堂重建后,虽然村民大部分是教友,但因文革后,长期无宗教活动,许多人已忘记如何念经和唱圣歌了,虽然新教堂盖好了,但许多教友并不愿意进堂参加感恩祭。

  在此服务的修女似有真福德兰修女的精神,因为天兴泉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农村,环境条件不好,但修女们却以服务来带动福传的工作,一步一脚印,引领村民重新回到教会。以今天的感恩祭为例,参礼教友就多达六十多位,今年复活节还有十二位新教友接受领洗,这些成果都是这群修女苦心经营二十年的成果。

  在这个偏僻小农村,巴盟教区派遣的都是高素质的医生修女到前线服务。第一任到此复兴福传工作的就是这几天接待我们的刘梅芳修女(内科医师),她在九二年至二零零二年于天兴泉村天主堂服务。

  当时她为了增加与村民互动的机会,她设置了小诊所提供医疗服务,也开了小杂货店,这里除作为村民补充日常用品的地方,也在修女巧善经营下,成为村民平日聚会聊天的场所。这些修女平日就是利用这些机会与村民互动,也利用秋收后农闲时间,教导村民读经、唱圣歌,以至现今的福传工作,方有这些成果。

  目前接续刘修女工作的是卅六岁的程喜梅修女及卅六岁的中医师郭宏修女。她们到这里服务,真的犹如德兰修女般的精神,而她们就像上天派遣下来的天使,在守护着这个小村庄。

  在结束今天二次的感恩祭后,我们在乌海海勃湾天主堂张鹏遥神父的邀请下,往南开车一百多公里,前往乌海与教友分享生态福传。因为我们来自台湾,谈话内容有些担心与顾忌,但这群年轻热情、开放的神父,却一连几天晚上都主动安排我们与教友分享,而今晚一开始也由彭神父谈他在台湾推动的福传工作,与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而我接续演讲,内容也不例外谈「环保与生态」。

  今天演讲我在沙尘暴的发源地内蒙古谈PM2.5(细悬浮微粒),感觉能轻易地结合这些聆听者的亲身感受,我再加介绍北京奥运会时的空污新闻,及让他们了解空污直接造成他们健康的伤害,也告诉他们公共议题的了解与讨论,才能促使政府正视空污的问题,现今就是因中国众多人讨论PM2.5的问题,方促使温家宝总理大力推动中国PM2.5的监控与管制。

  在演讲的最后,我以陈玉峰教授曾讲的一句话来告诉这些教友「最大的善,是心中无善」,如「最大的奉献,是你不知自己在奉献」,这样的善行与奉献才是真正是内心自自然然散发处来的。而关心环保更是大功德、大奉献,因为所关心的是世世代代子孙的健康与永恒的生存。

  这样的一句话,立刻引起乌海教友们回响。他们问:「不用塑胶袋、宝特瓶,是不是奉献?」我回答:「是奉献,因为你的行为让世代子孙保有一片净土,若你能将此观念再告诉别人更是大奉献。」

  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并无国界,感觉这几日来的生态福传,宛如种下了许多环保的种子,祈祷在上天的庇荫下,这些洒下的种子,在适当的时机,能发芽成长,进而带动中国人们的环境意识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