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扬牧笛

当前位置:

首页 / 芬芳岁月 / 轻扬牧笛

与教友聊天中的感悟

作者:logos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05-31 23:40:57 浏览次数:


在修院提供的各种神学学习中,的确能够学习到很多教会的神学理论,但是都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中,存在文字性的说明中,没有亲耳听到教友们的心声。在上网的时候,与一些教友分享信仰中,从教友口中听到了一些对教会的期盼。笔者零星地总结了一下几点,希望能够为负有服务教友责任的人,牧民服务中加以留意,更好地提高服务的人效性。
在举行教会的礼仪的时候,教友们注意到礼仪的用具并不能匹配礼仪的那种神圣和庄严,反而显得有些简陋。一般神父所用的礼仪服饰显得单调,而且有的并不怎么讲卫生和美观。祭台上所用的蜡烛、鲜花、祭台布等,显得凑合事,蜡烛是脏兮兮的,鲜花不仅是假的,而且还布满了灰尘,祭台布则几年没有更换过。在举行圣洗圣事的时候,没有专用的礼仪用具,一切都显得简单省事。这么伟大和具有几年意义的时候,所用的具有神圣标记的礼仪用品,竟然以省事作罢。呜呼,哀哉!一个小蜡烛头就临时替代复活蜡烛,被几十个人传过来传过去的;一个用了好几年的小白布,成了几十个人穿上白衣的标记,其实只是在每个人头上点了一下而已。尤其不该发生的是打的面饼,没有挑选最好的来在弥撒中成为主的圣体,因为教友在领圣体的时候,吃到了质量并不怎么好的面饼祝圣的圣体。这是外在的一些事情,却突显出我们普遍缺少的一种信德的态度,祈祷信德年能够带给我们更新。
在教会为教友所开办的灵修方面的服务,有的时候不能坚持下去,中途夭折的很多。原因并不在于人员调动和经济的负担,而是对这些并不那么看重,甚至可有可无的偏差认识。人治多与法制,不能按着原先的体制继续,反而后来者随自己的喜好而取舍。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说法并无道理,换了一个人是要有一些新的改变,但是总是要以教友团体的建树作为最终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外的很多改革,总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伤害了教友团体。
不少新受洗的教友认为在接受洗礼的时候,希望能够造就一个更能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的氛围,尤其是在发痛悔的环节,不能草率地走形式,只简单强调圣事的事效性。在洗礼前,希望能够接受更健全的信仰培育,好能对自己的信仰充满信心。很少的教友对自己的信仰生活满意,总是有一种自卑的心态,因为信仰的理想是那么的崇高,而他们的生活却是那么复杂具体,感觉距离很遥远,因此贴合教友具体生活的信仰教导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负有教导责任的牧者,走进教友真实的生活,走进笑脸背后的世界,感同身受教友的处境,用福音的教导帮助教友看到希望,而不是逃避生活中与天主相遇的机会。
在洗礼以后,很多教友都渴望更多的不间断的培育,尤其是在第一次领受圣事之前,培育对于圣事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的是更能发挥圣事的恩宠,建树领受者。如果教会举办更多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很多教友是很愿意积极参与的。如果没有计划和准备安排,或者带不起教友的兴趣,流于俗套,那么仍旧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虽然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仍旧不能建树教会团体。
在如此崇尚自由的时代,父母对于小孩子的信仰问题,认为是干涉孩子的自由,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监护人,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并不会因为尊重 孩子的自由而任孩子选择。对天主的信仰是超越一切其他任何事物的更好的礼物,是为孩子以后人生道路的幸福所不能缺少的,作为父母怎么能因着一种尊重孩子自由的谬论而不把这么好的礼物带给孩子呢。这种对待信仰另类标准的态度,是要不得的。
对于教会团体的事情,不少的教友有参与的美好愿望,却不知道如何去参与。笔者曾听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说,他在教堂有很重要的服务要做,其实就是维持一下弥撒中的秩序而已,却被老者抬到了非常高的位置。负有牧民责任的人,都知道如何参与教会的事物,却缺少教友的这种态度,成为教友诟病的地方。
对于笔者所建议的在自己家庭里特别腾出一个祈祷的房间的建议,几乎没有人反应出很大的兴趣。笔者觉得这是信仰一直不能走进家庭的一个很重要的外在表现,因为一家人没有地方特别来为恭敬天主,信仰并没有走进他们家庭的生活中,而是在别的地方,比如说教堂。在自己的家庭里,在与家人相处的时候,践行信仰生活,是一个信仰融于生活的表现。
希望笔者从教友心中听到的声音,能够得到天主的垂允,得到牧者切实行动的回应,成为一个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