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从清明节祭祖看宗教本土化及相互影响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6-04-05 12:02:37 浏览次数:次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既是我国传统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炎黄子孙祭祖及扫墓的民族节日。这一天或前后若干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大都会为先人扫墓(上坟),或去宗教场所为先人诵经祈福,或在自家祠堂祭奠先人。这种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敦亲睦族的祖先崇拜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孝道文化。因此,清明节是一个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民俗节日。
历史上,一些宗教曾与源自儒家文化的祖先崇拜发生过激烈冲突。在质疑、冲突和逐渐接纳的过程中,促使宗教重视接纳了儒家的祖先崇拜文化传统,同时宗教也丰富及提升了包括清明祭祖扫墓礼仪在内祖先崇拜文化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对待传统文化祭祖礼仪的态度体现了外来宗教在中国实现本地化的进程。
以佛教为例,虽然佛教信奉的六道轮回与中国的祖先崇拜观念并不一致,但在经历了抵达中国初期被排斥和拒绝的考验后,为避免冲突,作为外来宗教,佛教随即灵活地调整了策略,不再突出强调双方的不同,进而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包容态度,接纳了传统的祭祖。一如佛教本来主张不杀生,但并不强烈反对社会屠宰动物;佛教规定出家人吃素,但并没严厉要求普通佛教徒也必须吃素那样,是属于同理的宽容策略。佛教采取的宽容适应策略,加快了其中国化进程,获得了在华发展的机遇。
历史上,发生在中西方旷日持久的“礼仪之争”,导致中国天主教在华本地化进程缓慢。“礼仪之争”的主要问题是“祭祖”和“敬孔”是否涉嫌“崇拜偶像”,这些行为是社会性的还是宗教性的。其实,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在经过细致观察和研究儒家文化传统习俗后,认为中国人的祭祖行为属于一种感恩孝道的行为,不是宗教性的,因此,不必将其定性为偶像崇拜及迷信。可惜,后来教会当局听信了一些来华修会保守者们的建议,分别在1704年、1714年和1742年三次严厉禁止中国神长教友参与祭祖。中国皇朝则以严厉禁教来回应,导致中国天主教会发展及本地化进程停顿。直到1939年教廷传信部公布《中国礼仪敕令》阐明,祭祖不属于宗教性行为,允许神长教友祭祖。此后,全球华人天主教会,还有毗邻的韩国和日本天主教会一并接受了普世教会的统一的规定,使祭祖(及神社敬礼)等问题获得了妥善解决。……
全文详见:光来野声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