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岁月

当前位置:

首页 / 芬芳岁月 / 芬芳岁月

从皂荚树联想到榕树

作者:郑加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4-08-30 23:22:23 浏览次数:


     皂荚树又名皂角树,树身高大,果子经济价值很高,富有丰富的营养。在过去闹饥荒的年代,曾是孩子们的美食,不但可以解馋,更是充饥的好食品。于是勇敢的小男孩拼命往上爬,因为高处可以摘到饱满的豆荚。为了抢到上等的豆荚,甚至一些女孩子也疯狂地来爬树。在孩子的心中,皂荚树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儿时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似乎也接受皂荚树的馈赠,要不,他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怎么会出现“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的句子?

     在江南,见的最多的树就是榕树,水旁,桥边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它的寿命很长,树冠非常庞大,像一把巨大的伞,引来许多的鸟儿来栖息、筑巢及繁衍。它的果子如豆子般大小,熟的时候是黑色,有点酸甜,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吃过。当然它是鸟儿的美食。许多鸟儿接受了它的恩惠,作为回报,它就会将的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让它落地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它浑身长满气根,像是一位老者。夏天,晚上,村里人会聚集大榕树底下,小孩们会聆听老人讲的许多美妙的故事。到目前为止榕树没人说它是一种文化,但我觉得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皂荚树与榕树,两者毫无关联。宁海的皂荚树与温州的榕树更是风牛马不相及。但今年暑期省第七届通讯员培训班经历的一些小事,我猛然觉得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呢?

      参加宁海天主堂,本堂司铎汤神父在介绍它的历史时,向我们讲述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当地一位王姓女作家,晚年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高高的皂荚树》。文中讲述了一件她半个世纪前儿时经历。当时宁海天主堂里有一棵长满诱人的长长豆荚的皂荚树。她们当时太饥饿了,于是偷偷溜进教堂后面,爬上了这棵皂荚树,边摘边吃,正当摘得高兴的时候,突然被堂里陆嬷嬷看到,她们惊呆了,停在树上不敢动。面目慈祥慢慢走近大树的陆嬷嬷,不但没有责备,还轻声细语地告诫她们,爬树很危险,要注意安全,叫她们先下来。然后请来了一位男青壮年教友,从树上摘了很多的皂荚树果子送给她们,每人分了一大把。文章末尾她感叹说,自己虽不是基督教徒,但儿时皂荚树果子给她传递是一份的爱,它影响她的一生,影响了她的为人处世。她说自己之所以成为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源自皂荚树!

     宁海回来后,马上联想到我们教会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006年夏天主日的一个中午,我们堂务成员正在办公室商讨老堂改建问题。突然走进一位身材高大硬朗,穿着一身西装,戴着眼睛的老人。他的一句“榕树,天主教堂,就是这里!”令大家都惊呆了,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接着,老人向我们讲述了67年前的一桩往事。他是上海人,1937年年底抗日战争时,上海沦陷,父母亲带着两个幼小儿子,向南方逃亡。据说他们还坐上舴艋船沿着瓯江,从青田来到温州。本来想到温州周宅祠巷天主教总堂避难,但这里人满为患,到处是逃亡的流浪的。于是一家人想到温州城区周边看看,结果到了黄屿天主堂。儿时的记忆非常模糊,当时自己已经七、八岁,还一个哥哥比他大一两岁,只记得黄屿天主堂教堂前面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棵很大的榕树。同时还想起了教堂前面的菜园地里,一位比他大两三的小哥哥,拿着比他身子高很多的锄头在菜园里除草。黄屿天主堂免费给他们一家提供吃住。一个月后,局势相对平稳,他们就离温了。他动情的说,半个多世纪了,很多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变得模糊不清,唯独庞大的榕树和庄严的教堂两个意象一直萦绕在脑海。退休了,很想去温州城区的小的天主教堂去看看。机会来了,这次碰巧报一个到温州的旅游团。上午抵达后,其他成员都到雁荡山游玩去,心想,一定要找到梦牵魂萦的黄屿天主堂。于是一个人就沿着城市的东南方向,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到榕树和教堂!根据我们堂里老教友回忆,当时黄屿天主堂里居住着一家潘姓的传道士,他的大儿子潘天寿现在还健在,将近八十了,在堂务人员的安排下,两位分别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一见面,老泪纵横,紧紧地抱在一起。临走时,上海老人当即拿出一笔相当丰厚奉献金交给黄屿天主堂。谈不上知恩图报,总算了却一桩心事,他心满意足地走了。
     原来啊,皂荚树与榕树都同样承载着爱。你们是爱的化身,你们是美的使者。
     皂荚树啊!你将天父的爱送给饥渴的人们;榕树啊!你是一盏明灯,引导人们奔向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