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天主旨意的路上(一)-------西兹截克神父的灵修
作者:陈守胜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01-30 20:58:54 浏览次数:次
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我非常喜欢的灵修书籍------《西伯利亚的沉思》,不仅仅是那令人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感悟,更让我震撼的是上主天主隐藏的圣手,以及他的仁慈。
本书的作者是耶稣会的西兹截克神父,他被耶稣会当局称为历史性的耶稣会士。他于1904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年轻时入耶稣会修道,在初学院响应教宗庇护十一世号召前往苏联传教,后加入位于罗马的俄罗斯学院,攻读神学,并在罗马晋铎。因为当时无法进入俄国,所以他被派到波兰的亚伯丁一个东方礼的堂区去。1939年9月,德军攻占波兰首都华沙,苏联横扫波兰东部亚伯丁,整个波兰被瓜分了。神父乔装成一个工人随难民进入俄国。1941年6月,他被秘密警察逮捕,以“梵蒂冈间谍罪”受审,五年后,被送往西伯利亚劳工营做十五年的苦工。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63年才被释放。正是23年的艰难岁月和感悟,让他写出了这本非常有精神成就的灵修著作。本书译者刘德性在译者序中说:神父以对天主的完全信赖,将吾人的信仰真理在具体的生活和境遇中实践出来。
神父的一生中,苦难似乎是主旋律,然而他怀着等待天主的救援,结果他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牢狱和斯达林集中营生活之后获得生还的机会,并且获得完全自由。天主的带领、照顾让他人生的旋律充满爱的音符。
天主的召叫有一种震撼力和吸引力。就像亚巴郎被召叫,年轻的截克被天主派遣前往俄国传教的召叫吸引了。他“离开家人、朋友,离开耶稣会的同窗到了罗马”,在罗马期间,他父亲去世了,他没能回去奔丧。但是“在那几年中,我未曾有一次动摇过天主召叫我去俄国传教的信念”。事情是从他在初学院时,有一次导师在一个座谈会上宣读了教宗庇护十一世的号召时开始的。神父在会后对他的导师说:“神父,你刚才读那封信时,我感到那是天主直接的召叫,我认为我应该志愿到俄国传教,从你开始读那封信时我就有这种感觉,当你继续读下去时,这感觉愈来愈强烈,最后我完全相信这是天主在召叫我,在天主的计划下,俄国是我的目的地。我知道,也坚决的相信,天主要我去那里,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到那里。”从那以后,这召叫一直伴随着神父,“影响我生命的每一时刻”。神父不觉得它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召叫。
晋铎后不久,神父被派到波兰亚伯丁一个东方礼的堂区去了。他为不能前往俄国传教感到十分的遗憾,但他从不怀疑天主的圣意要他前往苏联,即使现在去不成,将来也会去的。进入亚伯丁,正是苦难的开始。1939年10月,苏联攻占了亚伯丁。神父在书中这样描写:“(苏联)红军到了,他们占领了城镇,苏联军队来了”,苏联军队一到,立即展开逮捕行动,财产被没收,无数的审讯、恐吓和威胁,他们似乎努力着要把每一个他们认为对他们或他们政权构成威胁的人全部抓光。
“教会成了他们攻击的特殊目标”。他们关闭占用圣堂,限制神职人员的活动,教友们被迫接受新政权,他们的孩子被迫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少年团”。战争破坏了这里的宁静,也让这里的人开始恐慌起来。他们上圣堂寻找神父的指导和安慰,神父叫他们用祈祷和对天主的信心来度过难关。神父的内心有些不安,因为战争、羊群四散和被迫害。像以色列子民“上主啊,你让我们的敌人蹂躏我们要到几时呢?”那样苦闷的疑问:天主为什么允许战争和痛苦降临在我们身上?
神父默思圣经旧约以民的历史。以色列子民的苦难是天主特殊的爱,天主把他们从“满于现状,贪求舒适,耽于逸乐”中唤醒。这一切混乱“是为了提醒我们,此世并非我们永远的居所,或最后的目标,而是为了恢复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归向他”。我们要把我们的心转向忠实履行盟约的天主,对天主保持忠信,“我们必须在任何事物中注视他转向他。在任何困苦中,天主总是忠信的,甚至在一切似乎绝望时他的爱仍然不变,他应该受到倾心信赖。多奇妙啊!天主必须用我们的不幸来唤醒我们堕落的人性,使我们发现他的临在,他的爱,及他不断地关心与爱护我们;我们应该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不断努力去寻求天主的旨意,然后完成它”。
战争在继续。天主给神父的安慰终于来了。“三步兵”中的一个------神父在罗马读书时的好友马加神父来了,带来了两个消息。一是,由于现在的情况,主教要暂时关闭亚伯丁的东方礼堂区,二是,他和维克多神父及捷克神父一起去俄国。当神父一听这个消息,“我的心怦怦地跳着,我非常激动,我整个的人被一种极深的内在喜乐抓住了”。神父觉得他的一生,在天主的计划中就是指向这一刻的,去俄国传教。而现在,天主借他的好友告诉他了。难怪神父说:天主的照顾是以那么奥妙的方式进行着,不是吗?
然而,神父的思虑并不是完全的喜乐,脑海里涌出许多思想来:“当初愿意到俄国的热情是不是一时的冲动呢?是否只是我喜欢这样做,所以才不愿把目前的情况解释为天主照顾的一个意愿的一个记号?我是否只愿从我的欲望而认为那是天主的圣意呢?”犹豫天主的圣召是一件痛苦的事,神父有些迷茫。神父想到那些亚伯丁的教友。以及他身上所带的责任,他不能在他们很需要的时候选择逃避他们。神父想着:“的确,我们内心时常会将一个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形下所做的决定,在事后将它合理化,认为那样的决定是当然的,我们意志所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我们总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应该做的。这样的动机常是可疑的,我们需要小心分辨……亚巴郎怎么如此肯定那是天主的旨意呢?”
神父陷入了困境中,但是,对天主却一直怀着信心。“这种信心,这种对天主的照顾的绝对信赖,在各种的困难中支持着我,帮助我度过一切灰心与失望。”带着内心的烦乱,神父付诸于祈祷了,“脑海中完全被正反的理由围绕着,以致我听不到天主的声音”。最后,他决定留在亚伯丁。他说:我能离开那些我清楚知道那么需要我的教友,我不能为了躲避危险与迫害,去追随一个含糊与空洞的理想……因此,我要继续留在亚伯丁。然而,当神父做了这样的“诚恳与坚定”的决定后,他的内心再一次的感到烦乱,不感觉平安喜乐与舒畅,反而是祈祷变得更困难。“我内心感到烦乱,因为我破坏了至今支配着我整个的生活的模式,我破坏了天主在我生活中所做的一切……然而,最严重的是,我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却失落了内心深处的平安,以及喜乐与热心的感觉,也失落了对于天主的信心,在此之前,我始终相信天主在我的生命中,他是我神修生活的全部”。
神父再次祈祷,求天主赐予他完全对天主开放,对他的旨意完全开放,聆听天主的声音,而不是照着自己的意愿,并求天主赐予他像亚巴郎一样答复天主的召叫。“立刻,平安与喜乐如潮水般地涌上心头,对于天主的那种单纯与直接的信心也恢复了”。神父在这个困难与烦乱中体验出非常精彩的感悟:天主的旨意可以从精神本身所产生的果实来分辨,如果我们能够完全对天主开放,而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愿望,那么灵魂的平安与喜乐是两个这样的记号。圣召的真实性可以用这两种记号来分辨,无论是决定一个圣召或在追随圣召途中所遭遇到的关键问题皆然,都可以由伴随着灵魂的活动来检查。天主的恩宠活动只有藉着信德才能接受与了解,因为他的真理,他恩宠的每一个奥秘的行动,最后只有在信德的光照下才能明了,而不是凭借我们的理智或推理的能力。
灵魂的活动非言语所能形容,他比任何理由都强而有力,他能使一个人毫不疑惑地知道:天主的手在此(digitus Dei est hic),它就是“恩宠”。天主就是利用他的恩宠来默感人,使人举心向上,照亮人的心灵和推动人的意志。我们只能以信心来接受它,但它并不是虚幻的,而确确实实是实在的东西,虽然并非所有神学家的解释都能使那些没有这种恩宠的人信服,但它的确是真实的……于是,神父决定前往俄国。
神父一行三人与难民一起乘火车到乌拉尔山区,他们是受一个木材公司雇佣的。每一个人怀揣着梦想和喜乐,但是每个人不知道未来如何。对神父而言,那是一种到达目标的喜乐,伴随着一种深度的平安与快慰交织而成的。
当那些难民发现他们的工作是沉重的搬木头,他们的食物是一点点的黑面包,他们的住所是很粗糙的土屋时,他们对俄国共产主义作品描述的“人间天堂”所怀的梦想,彻底落空了。许多人是变卖自己的所有去俄国立业的,许多还带着全家人去的。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目瞪口呆了。神父的困惑是他们在一直向往的俄国无法开展他们的工作。人们因为害怕与恐惧,他们不敢不愿意谈论宗教。由于神父们无法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所认为天主的旨意,和来自没有能力去做他们所认为天主要他们做的,他们面临着一种诱惑,就是觉得俄国之行是一个错误,并且是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形下的一个计划的诱惑。这个诱惑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想放弃俄国传教而是回波兰。神父说他们的精神安慰是弥撒。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仍然坚持做弥撒。他们进入森林,在伐木留下的树桩上秘密地做弥撒,“将我们的牺牲与他的牺牲一齐奉献”,从弥撒中获得力量。
“终于有一天,曙光出现了,天主给我们的恩宠,使我们看出了我们所受试探的答案。那就是会从他(天主)的观点,而不是我们的观点来看我们处境的恩宠,就是不用人性的标准,或我们自己想要,或期望发生的来判断我们的工作,而是将之看成是来自天主的计划。我们了解了我们以往的困难、诱惑都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而且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上,它根本不会也不可能与天主所祝圣,且最终也是由他的意志所管理的现实世界相协调”。神父回想到依纳爵的神修结晶,人应该好好的利用现实世界的东西来达到天主的造我们的目的,当我们归向天主的意志或道路被“地上的其他东西”所阻碍是,我们必须摆脱他们,因为人被造是为了服侍天主。“因此,我们必须使自己对于一切受造物保持超然的态度。”或许,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无法战胜世俗与魔鬼,但是福音里的信息是耶稣的十字架能“败邪魔,胜世俗,敌肉身,开天门,闭地狱”。人需要依靠天主的能力才能很好的活出生命,并在我们的处境中看到天主的旨意。的确,天父的旨意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或如我们所预料的,或如我们可怜的人类智慧所想象的它应该如何如何,天主的旨意是天主所想的,然后每天藉着一切受造物启示给我们,他临在于受造物中,并藉着它们启示给我们。正如天主借依撒意亚先知的口所说的: 因为我的思念不是你们的思念,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上主的断语。就如天离地有多高,我的行径离你们的行径,我的思念离你们的思念也有多高。(依55:8~9)天主知道那些事物为他和我们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些事物也就是他所希望我们去实行的,而不是在抽象的原则或任何主观的愿望之上去承行天主的旨意。
“我们必须学习用天主的眼光去看我们每天的生活,以及每天横跨在我们道路上的每一件事物,学习了解天主对于一切人、地、事物的看法,承认他之所以使我们与这些事物或这些人发生联系是有其目的与用意的,而且不断努力实行他的圣意,就是每天每一时刻他所给我们安排的每一种情况。我们不能总是期待天主接受我们所了解的,他的圣意应该如何如何并且帮助我们完成它,而从不学习由他每天为我们摆设的实际情况中去看出,去接受他的圣意。一个简单的灵魂每天清晨将他的祈祷和当天的工作、喜乐和痛苦都奉献给天主,然后毫不怀疑地接受这新的一天,努力去实行,以一种忠爱之情去面对一天之中的各种情况,并使之为真真实实来自天主的旨意,他具有小孩子般的天真的信德,从而领悟了“天主的旨意”深奥的道理”。我们不能按照我们的理智去推测天主的旨意应该是怎么样的,其实天主的旨意寓于在我们每天处在的境况中,我们求天主给我们信心去看每天所经历的所有的事物。
本书的作者是耶稣会的西兹截克神父,他被耶稣会当局称为历史性的耶稣会士。他于1904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年轻时入耶稣会修道,在初学院响应教宗庇护十一世号召前往苏联传教,后加入位于罗马的俄罗斯学院,攻读神学,并在罗马晋铎。因为当时无法进入俄国,所以他被派到波兰的亚伯丁一个东方礼的堂区去。1939年9月,德军攻占波兰首都华沙,苏联横扫波兰东部亚伯丁,整个波兰被瓜分了。神父乔装成一个工人随难民进入俄国。1941年6月,他被秘密警察逮捕,以“梵蒂冈间谍罪”受审,五年后,被送往西伯利亚劳工营做十五年的苦工。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63年才被释放。正是23年的艰难岁月和感悟,让他写出了这本非常有精神成就的灵修著作。本书译者刘德性在译者序中说:神父以对天主的完全信赖,将吾人的信仰真理在具体的生活和境遇中实践出来。
神父的一生中,苦难似乎是主旋律,然而他怀着等待天主的救援,结果他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牢狱和斯达林集中营生活之后获得生还的机会,并且获得完全自由。天主的带领、照顾让他人生的旋律充满爱的音符。
天主的召叫有一种震撼力和吸引力。就像亚巴郎被召叫,年轻的截克被天主派遣前往俄国传教的召叫吸引了。他“离开家人、朋友,离开耶稣会的同窗到了罗马”,在罗马期间,他父亲去世了,他没能回去奔丧。但是“在那几年中,我未曾有一次动摇过天主召叫我去俄国传教的信念”。事情是从他在初学院时,有一次导师在一个座谈会上宣读了教宗庇护十一世的号召时开始的。神父在会后对他的导师说:“神父,你刚才读那封信时,我感到那是天主直接的召叫,我认为我应该志愿到俄国传教,从你开始读那封信时我就有这种感觉,当你继续读下去时,这感觉愈来愈强烈,最后我完全相信这是天主在召叫我,在天主的计划下,俄国是我的目的地。我知道,也坚决的相信,天主要我去那里,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到那里。”从那以后,这召叫一直伴随着神父,“影响我生命的每一时刻”。神父不觉得它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召叫。
晋铎后不久,神父被派到波兰亚伯丁一个东方礼的堂区去了。他为不能前往俄国传教感到十分的遗憾,但他从不怀疑天主的圣意要他前往苏联,即使现在去不成,将来也会去的。进入亚伯丁,正是苦难的开始。1939年10月,苏联攻占了亚伯丁。神父在书中这样描写:“(苏联)红军到了,他们占领了城镇,苏联军队来了”,苏联军队一到,立即展开逮捕行动,财产被没收,无数的审讯、恐吓和威胁,他们似乎努力着要把每一个他们认为对他们或他们政权构成威胁的人全部抓光。
“教会成了他们攻击的特殊目标”。他们关闭占用圣堂,限制神职人员的活动,教友们被迫接受新政权,他们的孩子被迫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少年团”。战争破坏了这里的宁静,也让这里的人开始恐慌起来。他们上圣堂寻找神父的指导和安慰,神父叫他们用祈祷和对天主的信心来度过难关。神父的内心有些不安,因为战争、羊群四散和被迫害。像以色列子民“上主啊,你让我们的敌人蹂躏我们要到几时呢?”那样苦闷的疑问:天主为什么允许战争和痛苦降临在我们身上?
神父默思圣经旧约以民的历史。以色列子民的苦难是天主特殊的爱,天主把他们从“满于现状,贪求舒适,耽于逸乐”中唤醒。这一切混乱“是为了提醒我们,此世并非我们永远的居所,或最后的目标,而是为了恢复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归向他”。我们要把我们的心转向忠实履行盟约的天主,对天主保持忠信,“我们必须在任何事物中注视他转向他。在任何困苦中,天主总是忠信的,甚至在一切似乎绝望时他的爱仍然不变,他应该受到倾心信赖。多奇妙啊!天主必须用我们的不幸来唤醒我们堕落的人性,使我们发现他的临在,他的爱,及他不断地关心与爱护我们;我们应该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不断努力去寻求天主的旨意,然后完成它”。
战争在继续。天主给神父的安慰终于来了。“三步兵”中的一个------神父在罗马读书时的好友马加神父来了,带来了两个消息。一是,由于现在的情况,主教要暂时关闭亚伯丁的东方礼堂区,二是,他和维克多神父及捷克神父一起去俄国。当神父一听这个消息,“我的心怦怦地跳着,我非常激动,我整个的人被一种极深的内在喜乐抓住了”。神父觉得他的一生,在天主的计划中就是指向这一刻的,去俄国传教。而现在,天主借他的好友告诉他了。难怪神父说:天主的照顾是以那么奥妙的方式进行着,不是吗?
然而,神父的思虑并不是完全的喜乐,脑海里涌出许多思想来:“当初愿意到俄国的热情是不是一时的冲动呢?是否只是我喜欢这样做,所以才不愿把目前的情况解释为天主照顾的一个意愿的一个记号?我是否只愿从我的欲望而认为那是天主的圣意呢?”犹豫天主的圣召是一件痛苦的事,神父有些迷茫。神父想到那些亚伯丁的教友。以及他身上所带的责任,他不能在他们很需要的时候选择逃避他们。神父想着:“的确,我们内心时常会将一个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形下所做的决定,在事后将它合理化,认为那样的决定是当然的,我们意志所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我们总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应该做的。这样的动机常是可疑的,我们需要小心分辨……亚巴郎怎么如此肯定那是天主的旨意呢?”
神父陷入了困境中,但是,对天主却一直怀着信心。“这种信心,这种对天主的照顾的绝对信赖,在各种的困难中支持着我,帮助我度过一切灰心与失望。”带着内心的烦乱,神父付诸于祈祷了,“脑海中完全被正反的理由围绕着,以致我听不到天主的声音”。最后,他决定留在亚伯丁。他说:我能离开那些我清楚知道那么需要我的教友,我不能为了躲避危险与迫害,去追随一个含糊与空洞的理想……因此,我要继续留在亚伯丁。然而,当神父做了这样的“诚恳与坚定”的决定后,他的内心再一次的感到烦乱,不感觉平安喜乐与舒畅,反而是祈祷变得更困难。“我内心感到烦乱,因为我破坏了至今支配着我整个的生活的模式,我破坏了天主在我生活中所做的一切……然而,最严重的是,我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却失落了内心深处的平安,以及喜乐与热心的感觉,也失落了对于天主的信心,在此之前,我始终相信天主在我的生命中,他是我神修生活的全部”。
神父再次祈祷,求天主赐予他完全对天主开放,对他的旨意完全开放,聆听天主的声音,而不是照着自己的意愿,并求天主赐予他像亚巴郎一样答复天主的召叫。“立刻,平安与喜乐如潮水般地涌上心头,对于天主的那种单纯与直接的信心也恢复了”。神父在这个困难与烦乱中体验出非常精彩的感悟:天主的旨意可以从精神本身所产生的果实来分辨,如果我们能够完全对天主开放,而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愿望,那么灵魂的平安与喜乐是两个这样的记号。圣召的真实性可以用这两种记号来分辨,无论是决定一个圣召或在追随圣召途中所遭遇到的关键问题皆然,都可以由伴随着灵魂的活动来检查。天主的恩宠活动只有藉着信德才能接受与了解,因为他的真理,他恩宠的每一个奥秘的行动,最后只有在信德的光照下才能明了,而不是凭借我们的理智或推理的能力。
灵魂的活动非言语所能形容,他比任何理由都强而有力,他能使一个人毫不疑惑地知道:天主的手在此(digitus Dei est hic),它就是“恩宠”。天主就是利用他的恩宠来默感人,使人举心向上,照亮人的心灵和推动人的意志。我们只能以信心来接受它,但它并不是虚幻的,而确确实实是实在的东西,虽然并非所有神学家的解释都能使那些没有这种恩宠的人信服,但它的确是真实的……于是,神父决定前往俄国。
神父一行三人与难民一起乘火车到乌拉尔山区,他们是受一个木材公司雇佣的。每一个人怀揣着梦想和喜乐,但是每个人不知道未来如何。对神父而言,那是一种到达目标的喜乐,伴随着一种深度的平安与快慰交织而成的。
当那些难民发现他们的工作是沉重的搬木头,他们的食物是一点点的黑面包,他们的住所是很粗糙的土屋时,他们对俄国共产主义作品描述的“人间天堂”所怀的梦想,彻底落空了。许多人是变卖自己的所有去俄国立业的,许多还带着全家人去的。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目瞪口呆了。神父的困惑是他们在一直向往的俄国无法开展他们的工作。人们因为害怕与恐惧,他们不敢不愿意谈论宗教。由于神父们无法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所认为天主的旨意,和来自没有能力去做他们所认为天主要他们做的,他们面临着一种诱惑,就是觉得俄国之行是一个错误,并且是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形下的一个计划的诱惑。这个诱惑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想放弃俄国传教而是回波兰。神父说他们的精神安慰是弥撒。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仍然坚持做弥撒。他们进入森林,在伐木留下的树桩上秘密地做弥撒,“将我们的牺牲与他的牺牲一齐奉献”,从弥撒中获得力量。
“终于有一天,曙光出现了,天主给我们的恩宠,使我们看出了我们所受试探的答案。那就是会从他(天主)的观点,而不是我们的观点来看我们处境的恩宠,就是不用人性的标准,或我们自己想要,或期望发生的来判断我们的工作,而是将之看成是来自天主的计划。我们了解了我们以往的困难、诱惑都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而且只是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上,它根本不会也不可能与天主所祝圣,且最终也是由他的意志所管理的现实世界相协调”。神父回想到依纳爵的神修结晶,人应该好好的利用现实世界的东西来达到天主的造我们的目的,当我们归向天主的意志或道路被“地上的其他东西”所阻碍是,我们必须摆脱他们,因为人被造是为了服侍天主。“因此,我们必须使自己对于一切受造物保持超然的态度。”或许,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无法战胜世俗与魔鬼,但是福音里的信息是耶稣的十字架能“败邪魔,胜世俗,敌肉身,开天门,闭地狱”。人需要依靠天主的能力才能很好的活出生命,并在我们的处境中看到天主的旨意。的确,天父的旨意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或如我们所预料的,或如我们可怜的人类智慧所想象的它应该如何如何,天主的旨意是天主所想的,然后每天藉着一切受造物启示给我们,他临在于受造物中,并藉着它们启示给我们。正如天主借依撒意亚先知的口所说的: 因为我的思念不是你们的思念,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上主的断语。就如天离地有多高,我的行径离你们的行径,我的思念离你们的思念也有多高。(依55:8~9)天主知道那些事物为他和我们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些事物也就是他所希望我们去实行的,而不是在抽象的原则或任何主观的愿望之上去承行天主的旨意。
“我们必须学习用天主的眼光去看我们每天的生活,以及每天横跨在我们道路上的每一件事物,学习了解天主对于一切人、地、事物的看法,承认他之所以使我们与这些事物或这些人发生联系是有其目的与用意的,而且不断努力实行他的圣意,就是每天每一时刻他所给我们安排的每一种情况。我们不能总是期待天主接受我们所了解的,他的圣意应该如何如何并且帮助我们完成它,而从不学习由他每天为我们摆设的实际情况中去看出,去接受他的圣意。一个简单的灵魂每天清晨将他的祈祷和当天的工作、喜乐和痛苦都奉献给天主,然后毫不怀疑地接受这新的一天,努力去实行,以一种忠爱之情去面对一天之中的各种情况,并使之为真真实实来自天主的旨意,他具有小孩子般的天真的信德,从而领悟了“天主的旨意”深奥的道理”。我们不能按照我们的理智去推测天主的旨意应该是怎么样的,其实天主的旨意寓于在我们每天处在的境况中,我们求天主给我们信心去看每天所经历的所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