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宽容成为文化习俗时
作者:上海神父 来源:博文 发布时间:2011-10-07 07:49:24 浏览次数:次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上午7时15分,凶手先在一幢宿舍楼里向同学们开枪,之后,开枪自杀。有32位无辜的学生死于这起枪击案。而制造这起惨案的,是23岁的韩国籍男子赵承熙,他是该大学英语系四年级学生。这起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各地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凶手的照片和简介,大都占据了各大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
人们从愤怒、仇恨,到心痛、感动,这种转变发生在一周之后。
枪击事件发生的一周后,学校正式复课。除了出事的那座教学楼关闭外,其它教学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
4月20日中午,师生们自发举行遇难者悼念仪式。仪式上为记念死去的同学,放飞了33个气球,敲响了33次钟声。遇难者不是32位吗?怎么会放飞33个气球?敲响33次钟声呢?因为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师生们悼念的对象。
4月21日,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
“赵,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没有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
“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维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
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是对逝者的不公平与不尊重吗?”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薛宏说:“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理有毛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体现人性关怀。”
在这次枪击事件中死里逃生的一位中国女留学生说:“最初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问过我‘现在还恨不恨凶手?’我回答说‘凶手都死了还恨什么’”。后来,这位女博士参加了当地教会的祈祷活动,“当教长提议为33个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祈祷时,我深有感触。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区是有责任的,同时凶手的家属也是受害者。”
旅美作家林达分析说,这次枪击事件的制造者,很早就被发现有极端的暴力幻想,但却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更没有相应的治疗和措施。社会应该从医学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的感受,以最大可能给他们援助。同时也注重有效预测他们的行为,尽量减低他们和社会的病态冲突。
一位专门给新移民上英语课的社区教师桑迪说,凶手8岁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由于文化冲突,未能融入美国社会,最终抑郁成疾。这起惨案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她认为,宽容的社会环境,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
人们注意到,枪杀案发生至今,美国媒体从多角度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但关于凶手赵承熙父母和家人的信息,几乎没有(除了有报道说赵的父母企图自杀外)。这点跟我们的新闻采访和报导方式很不一样。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位教师认为,这是新闻界的一种自律的表现。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去采访处于深度内疚的凶手家人,就显得“出格”了。直到赵承熙的姐姐赵善敬在事发后的第5天主动出面道歉,人们才有机会了解赵家人的想法。一位网民在赵善敬道歉信后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心爱的人。”
一位留学生在看了媒体的报道后说,如果美国主流社会对凶手尚能持宽容态度,我们根本用不着担心外籍学生会因这次枪击事件而受到歧视。因为理性的人都明白,类似的悲剧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它与族裔无关。
宽容的力量是奇妙而巨大的。宽容可以化解怨仇,可以培养美德。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这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聂荣臻元帅在抗战时期收养日本孤儿的善举,也让我们教友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先教宗真福若望·保禄二世看望并安慰曾用枪暗杀他的青年人,这不是宽容的很典型的写照吗?
昨天收到李肖强神父的每日短信默想:“犯罪是人性的一种流露,但宽恕却是神性的本质。”——这话说得太好了。其实,这正是今天福音中主耶稣基督的教导:“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18:35)
这个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深深的爱和深深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