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教闻

乌海煤矿发展与「哑巴」福传

作者:蔡智豪 来源:亚洲新闻 发布时间:2012-08-03 16:32:48 浏览次数:


由磴县渡口镇来到乌海市的海勃湾天主堂。「乌海」指的是这个地方遍地都是丰富的露天煤矿。这里的煤层厚达二百公尺,开采非常容易,因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须耗用大量的能源,以致此地区蓬勃发展。

这段发展期间曾历经一九五八、一九七六年的二次大移民,这使得一九四九年祇有四百六十人的小村庄,变成现在卅五万人的都市。

海勃湾天主堂是在九三年新建的,据主任司铎张鹏遥神父所述,当年建堂时,周边都还是沙漠,过去在没有天主堂的时候,教友都祇能在家中聚会,而当时建堂的规划,至今看来,是明智的决定。现在这个天主堂紧邻市政府,位于此都市的核心地带。

海勃湾这里有卅八岁的张鹏遥神父、卅四岁的周兵神父、四十一岁的郑光杰神父,这几位都是年轻的神父。因为中国文革后,产生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断层,以致这几日所拜访的神父、修女大多在四十岁上下,而他们几乎是从成为废墟的天主堂中重新再站起来,他们复兴传教的热情与精神颇值得台湾的教会参考。

这里大部分人都是外来「移民」,由于这个城市非常「富有」,各项公共设施水准与台湾的都市不相上下,大街上名车比比皆是,听这里的教友说:「这里除了挖矿外,就以卖车最赚钱。」

街上南北小吃样样都不缺,甚至有来自台湾的臭豆腐及永和豆浆店。但这些暴发户般的享受,或许祇是几十年光景的昙花一现,待矿产耗尽,可能又会回复成乏人问津的塞外小聚落。

看到这个景象,我心里认为这个富有的城市,离贫困的农村不远,在资源充沛的状况下,应要有些力量来引导都市的人们进行公益活动、关怀社会,并对弱势族群伸出援手。心里这样的想法,在访问这里的神父时,得知这样的公益活动,去年早已由海勃湾天主堂发起。这里的教友在神父的带领下成立了义工团、爱心服务组,这些义工目前进行独居老人住院时长期的陪伴与照顾,他们也照顾有精神病患的家庭。这些公益服务活动在乌海是首创,据说当地媒体还一连报道了数周。

的确,在中国的天主堂似乎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在连日来的观察中,在天主堂进进出出的众多教友,他们与北京市的人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这些教友不会随地吐痰。虽然这祇是件小事情,但看得出这里的神职人员除了引领信仰外,也努力为推动良善的风俗习惯而努力。

此外,今天还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哑巴教友」胡建明先生,圣名保禄。十二年前他因车祸伤及左脑,失去说话的能力,这个严重的伤,也让他右半身瘫痪。他妻子不离不弃地照顾他三年,但他不忍拖累妻儿,于是忍痛将妻儿赶走。

在受伤的这段期间,因这里的神父长时间的关怀,而让他决定受洗信仰天主教。他家在天主堂十公里外,他每日不论风雪晴雨,必定驾驶三轮车来参加感恩祭。他现在虽然不会说话,却是这个天主堂最积极的福传教友。.

但我却一脸狐疑:「难道他是用手语跟别人传教吗?」胡先生听到我的疑问,他立即以他的手机表示自己是「用简讯来传福音」。他用一个字一个字的简讯,每年带领四至六位朋友进入教堂接受洗礼。

他的样貌非常乐观与开朗,虽然他不会讲话,但现在他已然在信仰与福传中,获得生活的意义,这也让他在重伤后,重新找到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