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教闻

圣召回应者对培育司铎圣召的一些建议

作者:安多尼 来源:天亚社 发布时间:2012-08-04 08:34:29 浏览次数:


香港教区圣神修院。〔资料图片〕

     香港和澳门教区在六月份端午节那天迎来新铎,可说是两地教会近年来最欣喜的一个端午节。这两个分别是最大和最具历史的华人教区都出现圣召短缺的问题,如同其他的地方教会一样。有意回应司铎圣召的我,愿意从回应者的角度分享一些想法。

 

团体生活的初体验

  暑假一到,香港家长们开始为安排子女的假期活动而伤脑筋,生怕他们虚度六、七个星期的光阴。

  我近期到内地走了一趟,听闻大陆的天主教徒家长没有这样的烦恼。他们欣然把子女送到由堂区举办的夏令营,让他们听听《圣经》故事,交交新朋友。由于国内教会平时不容易举办主日学,夏令营就成了青少年增加信仰知识和热忱的「密集课程」。

  那么,为我们香港的青年呢?当修生在暑假被派遣往不同堂区实习,修院就有空间让有意寻找圣召的青年作客,体验团体生活。

  我曾和修生一起咏唱日课,在共鸣中感受到共融。随后的静默更把我带到一种「仿佛祇能听到祂」的宁静中。

  我想,没有一个地方比修院更能为我们带来共鸣和心灵的静谧。

 

堂区的配合和跟进

  但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修院给他们一种有如圣召本身一样神圣的感觉,同时却是遥不可及。如果这种团体生活能在教区的修院举行,那么,在堂区安排类似的体验又是否可行呢?

  一个熟悉的环境有助我们很快地安静下来,免受其他事物吸引和骚扰。和相熟的人交谈,也有助我们表达和反思。

  我很在乎和谁对话,不过更在乎是否有人愿意聆听我。一些领洗多年且有深度灵修生活经验的教友,同样可以成为同行者给予建议。网上的福传工作能有效地把信息带给许多人,但当到了辨别圣召的初步阶段,我希望有个人的接触和交流。

  我们经常听到社会舆论提醒父母需要每天抽时间与子女沟通,而青年人亦应重视真实的人际交往而非网络上的虚拟关系。这不祇是我们与家人交流的模式,在堂区这个大家庭亦应如是。我渴望本堂神父、负责青年牧灵的神父,以至堂区教友,都能在百忙中多抽一点时间陪伴有意回应圣召的青年。

 

父母的培育和预备

  社会和教会为婚姻提供了不少资讯和培育,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塑造了一定的形象。唯对司铎圣召,就祇有教会独力工作。

  在接受婚前查询时,准新人需要表明是否愿意生儿育女,并按教会的教导养育他们。我的朋友当中,大多愿意生育,开枝散叶,拓展天国。

  负责查询的神父在准新人回答「依天主安排」之类的答案后,大可更进一步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把孩子奉献给天主,培育他将来成为服务教会的司祭。

  我原是历奇活动的导师,经常与我的团队为商业和非营利机构培训员工。在活动中,学员常常会计较「为甚么是我?」不过,当训练结束,他们大多会领悟到:在他们清楚知道某种产品或某项计划的优点时,他们都会一拥而上。情况就好像新型号的智能手机推出市场时,顾客争相购买一样!

  同样地,当青年人更认识天主这份珍贵的礼物时,他们大概会问:「为何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