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证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礼仪生活 / 主日证道

谦卑点滴——丙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路14:1,7—14)

作者:五饼二鱼神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8-28 00:03:49 浏览次数:


14:1 安息日,耶稣进了一个法利塞人首领的家中吃饭;他们就留心观察他。
14:7 耶稣注意到被邀请的人,如何争选首席,便对他们讲了一个比喻说:
14:8 「几时你被人请去赴婚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贵的客也被他请来,
14:9 那请你而又请他的人要来向你说:请让座给这个人!那时,你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
14:10 你几时被请,应去坐末席,等那请你的人走来给你说:朋友,请上坐罢!那时,在你同席的众人面前,你才有光彩。
14:11 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14:12 耶稣也向请他的人说:「几时你设午宴或晚宴,不要请你的朋友、兄弟、亲戚及富有的邻人,怕他们也要回请而还报你。
14:13 但你几时设宴,要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
14:14 如此,你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可报答你的;但在义人复活的时候,你必能得到赏报。

前言:本主日的福音中耶稣的教导可分为前后两段,前一段为如何使自己被高举,后一段是怎样使自己的好行为产生最大效益。换言之,如何使自己能够名利双收。追名逐利,好像对有道德修养或追求的人,或追求天国的基督徒来说,好像是一件羞于提及的事,是一件与生命的目标相反的事。的确,对于世上的虚荣,倏而即逝的世上利益,我们不要执迷。但对于正当的名声、天国的名声、于人有益、于天国有益的利益,我们都要努力争取。圣保禄说:“我们不但在主面前关心我们的美名,而且也在人的面前”(格后8:21)。古人云,“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今天的基督徒也要计利当计天国利,求名应求主前名。

如何获得天国利,求得主前名呢?今天的福音耶稣藉宴请与入席的机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除了在信仰的事务上虔敬与努力外,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同样重要,特别是落实于生活中的谦卑。同时,谦卑这个德行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故本日的讲道就谦卑中一些点滴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使大家在谦卑的道路上有更多真实的长进。

一、存心谦下
经上说:“不论做什么,不从私见,也不求虚荣,只存心谦下,彼此该想自己不如人”(斐2:3)。存心谦下是为人处世,特别是基督徒首要俱备的基本心态。因为我们知道,“人本来不算什么,若自以为了不起,就是欺骗自己”(迦6:3)。的确,圣经将实情告诉我们,“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既然是领受的,为什么你还夸耀,好像不是领受的呢?”(格前4:7)。
今天福音中,耶稣所看到争选首席的人,为什么要争首位呢?不就是以为自己了不起嘛?以为自己学识很深,做的很多,能力过人,德行很高,资格很老嘛?可是,这不正是应验了一句话:“一百个人中间,有九十九个是骄傲的,但是那一个谦逊的人,却又因着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真的,骄傲作为七罪宗之首,真是无孔不入,深入人性啊!故此,经上劝勉我们,“你越伟大,在一切事上越当谦下;这样你才能在上主面前,获得恩宠”(德3:20)。
越伟大,越要在一切事上谦下,实在是我们当有的基本心态。这种基本的心态,会使我们在人前,天主前,所经历的一切事上获益。中国古人也充分地认识到了。《易经谦卦》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它的意思是:“天的规律是亏损自满的,补益谦虚的;地的规律是缺陷自满的,充实谦虚的;鬼神的规律是危害自满的,加福谦虚的;人类的规律是厌恶自满的,喜好谦虚的。”
除了为使自己在一切事上获益外,我们也有实足的理由,常常保持谦下。曾经在一个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看到许多小孩穿着旱冰鞋穿梭于川流不息的乘客中,不时的发出欢快的笑声。看着他们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样子,突然无端地想起,早一天在倾盆大雨中看到的另一幕。那时,我们的车子经过一个很大的垃圾山,透过车窗,惊奇地看到,垃圾场边上泥泞的坑坑洼洼的地里,居然有几个小孩在那里冒雨玩耍。显然这些小孩是以拾垃圾维生的人的子女。同样是天真无邪的小孩,为什么生活的环境有如此的天差地别?难道是他们犯了罪,或是他们的父亲犯了罪吗?当然,其中的深层原因我们是不能得知的。不过,那时忽然想起了自己,难道我就比那些生活于低层的人更有资格出国吗?难道我就比那些人更有德行吗?不是的,经上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又说:“人算什么而敢自称洁净,妇女所生的敢自称正直?他连自己的圣者,还不信赖;在他眼中,连苍天也不纯洁,何况一个堕落可憎,饮恶如水的人”(约15:14—16)。
常常认识到自己是个罪人,是保持谦下最好的方法。即便有时不犯罪,仍要谦卑谨慎。如果没有主预先的保守,我们亦会重重跌倒。经上说:“所以,凡自以为站得稳的,务要小心,免得跌倒”(格前10:12)。在这个认识上,圣女小德兰有真实深刻的发现。
她说:“既然天主慈悲,以柔和的作用,守护着我远离外物的诱惑,则我之未因于世俗浮华者,怎么算是我的功劳呢?我自知甚明,若无天主,则我堕落之深,将无异于圣女玛达肋纳;我主对法利塞人西满高深玄妙的训词,常在我的灵魂里带着极大甘饴响着回音。是呀,我知道:‘但是爱的少的,得赦也少’(路7:47)这句话的深意,我更知道,我主赦免我比玛达肋纳还要多。咳!我是怎样想将我的感想,解说出来。下面的例子,至少可以将我的思想表露一点出来。
我设想有一干练医生之子,在路上碰见一块石头,跌了一跤,将腿摔断。他父亲赶紧跑过来,慈爱地将他扶起,用尽手段来治疗他的创伤。不久,儿子完全痊愈,对于父亲当然表示满腔感谢。自然,这个孩子是有理由爱这样一个父亲的。但我这里又来一个假设:
一个父亲见他儿子常循之道,有一块危险的石头,他乘人不见之际,早早将它挪开。儿子不知道父亲的先见之明,救他免于灾祸,他对父亲当然没有丝毫感谢的表示,他爱父亲之心,比起那个重伤得愈的儿子来,当然也差得很远。不过,假如他完全知道真情,则他爱父亲是不是更多些吗?好,我便是这个儿子,圣父先见之明的爱情对象。天主不是派遣圣子来救赎义人,而是派遣他来救赎罪人。他愿意我爱祂,因他不但多多赦免我,而且赦免我一生。他不愿意等我爱他像圣女玛达肋纳一样多,便叫我懂得他是怎样以先见的,难以名言的爱情爱我,使我自己爱他,直爱到疯狂的地步!”
不论在能力或德行或其他方面,尽管我们目前有某些优长或过人之处,切记要存心谦下,为获得更多恩宠,也为避免因骄傲而惨跌。

二、易与人处
常常存心谦下,是因为发现真实的自己,并无真有夸耀之处。我们与众人相似,各有各的盲点、难处和软弱。经上说:“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格后11:29)。故此,真有谦卑的人,会“与喜乐的一同喜乐,与哭泣的一同哭泣。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却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聪明”(罗12:15—16)。
因此,落实于人际交往中的谦卑,往往是易与人处。与人沟通时,态度谦和,善于聆听,富于幽默感。对他人的长短是非,决不轻易下判断,相反会欣赏、会鼓励、会肯定他人。甚至也会有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谦卑的人平易近人,老少欢喜,人气指数较高。即使是一些性格孤癖的人,在谦卑者的眼中也有可取,可爱,可交之处。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在他未当选教宗前时,是某城的红衣主教。一天下午,他在街上遇到一位补鞋的老人,与他交谈起来。他们的谈话持续了一个下午,老人始终不知道与他交谈的人是谁,直到晚上看电视时才认出,原来耐心地聆听他,与他沟通的竟是他们的红衣主教。可见,这位教宗是多么的平易近人。
耶稣是最易与人相处的。他没有叫我们学习他行奇迹,也没有让我们取法他如何显圣容。这些超乎人本性的德能是需要祈求与顺服上主的安排,才可能有的。但是,他却让我们学习他的良善心谦。
我们的家庭穷苦,也没有诞生在马槽中的。可是他降生于牧羊人所宿的山洞中的马槽中,表明他愿意从最穷苦最低层的人开始,与所有的人在一起。如果他出生在王公贵族之家,怎么体现他要靠近所有的人呢?当耶稣长大,在纳匝肋帮忙父亲若瑟做木匠的工作,所以人们都称耶稣基督为木匠的儿子。当时木匠不是尊贵的职业,但是,可以进入千家万户,为得更多体察人间疾苦,与更多的人交朋友。公开传教时,他的爱吸引,感化了千千万万的人。不仅是自卑自怜的罪人,喜欢靠近他,接待他。就连那些懵懂无知的小孩子,也被耶稣深深所吸引。难道耶稣是位变戏法的江湖艺人,或者出售玩具的商贩?不是的,他的爱吸引了所有纯朴的人。所以,即使有时耶稣很忙很累,一些家长仍敢于把小孩带到他面前,求他降福,他们知道耶稣很喜爱小孩子。
马尔谷福音记载:“有人给耶稣领来一些小孩子,要他抚摸他们;门徒却斥责他们。耶稣见了,就生了气,对他们说:‘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天主的国正属于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谁若不像小孩子一样接受天主的国,决不能进去。’耶稣遂抱起他们来,给他们覆手,祝福了他们”(谷10:13—16)。字里行间看出耶稣是多么喜爱小孩子。
易与人处,最好的方法就是现在心理辅导上说的要有同理心。所谓的同理心,换言之,就是体谅人家的难处,包容人家的短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既然人家有可怜之处,我们就不可以指责、判断、居高临下的态度苛责别人,反要认同他们的软弱。这种认同的目的,不是为纵容,而是先给人尊重,肯定对方的人格,给他积极盼望的鼓励。许多人为什么会如阿斗一样扶不起来,是因为没人理解他,尊重他,没有正面良好的自我形象。一旦这人受到充分的谅解与鼓励,会看到希望与美好的前景,会激发出积极进取的动力。
耶稣一眼就能读懂匝凯的心意与渴望。他说匝凯也是亚巴郎的子孙。作为亚巴郎的子孙,谁不想自己承受亚巴郎所有的祝福,谁不想自己如祖先一样在天主前成为义人。可是,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都鄙视他,排斥他,这使他更加的墮落与败坏。只有耶稣能体会罪人的苦,罪人的累,也知悉他们的最深处的渴望。故此,他没有如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有良好声誉的人一样自命清高,与罪人分清界线,反而不顾他人的不理解和责怪,住到了罪人匝凯的家里。耶稣喜与罪人交往,认同他们的难处与软弱,增加他们的信心,使众多的罪人获得新生。
故此,我们要听从经上的话:“你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斐2:5—7),要如耶稣一样易与人处,特别是一些看似乎无可救药的人好好相处。也如圣保禄说的一样:“对软弱的人,我就成为软弱的,为赢得那软弱的人;对一切人,我就成为一切,为的是总要救些人”(格前9:22)。这里成为软弱的意思,不是与他们一起软弱,一同跌倒,而是同理于他们的处境,进入他们的困境,为的是将他们的困境扭转。

三、敏而好学
一天,诗友朱载上拜访苏轼,仆从通报之后却迟迟不见主人出来,朱载上等得很不耐烦,几乎想要走了,才见苏轼匆匆从内室出来,一边连声道歉:“刚才忙于完成些日课,让您久等了。”两人坐定,寒暄一番,朱载上便忍不住好奇地问:“先生所谓日课是什么?”苏轼回答道:“抄《汉书》。”朱载上吃了一惊,说:“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抄呢?”苏轼说:“不然,我读《汉书》,至今已经抄三遍,最初是每段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则每段抄两字为题,现在则只用一字。”朱载上闻言肃然离席,请求道:“不知先生所抄之书,能否让我见识见识?”苏轼便令人到书架上取来一册,朱载上前后翻看,茫然不解其意,苏轼说:“足下可试举题中一字。”朱载上如言挑出一字,苏轼应声背诵数百字,无一字差缺,几次改挑,都是如此。像苏轼这样的大学问家,尚且好学不辍,何况我们呢?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谦卑的人常常因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主动地学习,吸收各种资源丰富自己。常常学习的人,就是一位向圣神开放的人,常常长进的人。越南的阮文顺枢机说:“学习的时间就是祈祷的时间。”除了藉读经祈祷让自己长进外,向周边的人、环境、事情学习,亦是谦卑的体现。越谦卑,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不仅在知识的吸收上,也在道德与学问上水涨船高。
学习就代表着我们愿意谦卑,愿意低下头。经上说:“谦卑自下,是荣耀的先声”(箴15:33)。当我们愿意向天主及天主所造的所安排的事物,低下头时,天主就会赐恩典给我们。经上说:“天主拒绝骄傲人,却赏赐恩宠于谦逊人”(雅4:6)。其实,信仰与生活并不脱节。我们说生活信仰化,信仰生活化时,天主会向好学的人揭示自己。
撒罗满登基时二十岁,他说:“上主,我的天主,现在你使你的仆人替代我父亲达味为王,但我还太年轻,不知道如何处理国事”(列上三:7)。这是他谦虚的表现,发自内心降卑自己,天主就赐给他如海洋一样的智慧。可他的儿子,勒哈贝罕就与父亲决然相反。经上记载他:“撒罗满的儿子勒哈贝罕在犹大为王,他登极时,年四十一岁”(列上14:21)。
经文指出,勒哈贝罕作王时已经四十一岁了,这里强调什么?以色列人三十岁是已有辨别能力并且可以独挡一面的年纪,可以担任公职的年龄是三十岁。那么,他已经四十一岁,这意味着,比可以担任公职的年纪,又多了十一岁。所以,他很自负,以为自己足以堪当治国大任了。因此,他不听元老的话,一切都随心所欲,终使南北两国分裂,又使自己的国家遭到埃及的侵占。
这导致后来他只能过史学家评论的“丢了金盾牌而抱着铜盾牌过的人生”:请看列王纪上十四章25—28节:“勒哈贝罕作王第五年,埃及王史沙克上来进攻耶路撒冷,劫去上主殿内和王宫的宝物,全部带走,连撒罗满所制的一切金盾牌也都带去。勒哈贝罕只得制造铜盾牌来代替,交给防卫宫门的侍卫长保管;每逢君王进入上主的殿时,侍卫便手持这些盾牌;事后,仍将盾牌送回侍卫室中。”因为他骄傲与自负,不配金盾牌,只配铜盾牌。

结语:耶稣确实是最高明的师傅,他常会展开机会教育。在人声嘈杂,热闹喜庆的宴会时,也会发现人追名逐利的误区。藉此机会教导人要追求真正永恒的名利,并从生活中开始留意与操练。故此,谦卑一旦成为我们的基本心态,与人相交的一向作风,化为我们敏而好学的习惯,等待着我们的是天国永远巨大的赏报。让我们在谦卑的功课上持续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