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成为圣家?——甲年圣家节讲道(玛2:13—15,19—23)
作者:五饼二鱼神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12-25 12:13:26 浏览次数:次
2:13他们离去后,看,上主的天使托梦显于若瑟说:「起来,带着婴孩和他的母亲逃往埃及去,住在那里,直到我再通知你,因为黑落德即将寻找这婴孩,要把他杀掉。」
2:14 若瑟便起来,星夜带了婴孩和他的母亲,退避到埃及去了。
2:15 留在那里,直到黑落德死去。这就应验了上主藉先知所说的话:「我从埃及召回了我的儿子。
2:19 黑落德死后,看,上主的天使在埃及托梦显于若瑟,
2:20 说:「起来,带着孩子和他的母亲,往以色列地去,因为那些谋杀孩子性命的人死了。」
2:21 他便起来,带了孩子和他的母亲,进了以色列地域;
2:22 但是一听说阿尔赫劳继他父亲黑落德作了犹太王,就害怕到那里去;梦中得到了指示后,便退避到加里肋亚境内,
2:23 去住在一座名叫纳匝肋的城中,如此应验了先知们所说的话:「他将称为纳匝肋人。」
前言:圣教会采用圣家避难埃及和定居纳匝肋的福音章节作为圣家节的弥撒读经,到底与我们要效法圣家,建立幸福美满,具有见证力的基督化家庭有什么关联?我们祈求圣神大大打开我们的心眼,好能亦步亦趋地进入纳匝肋这所朴实而高尚的学校,接收到比本日的讲道所能传达的更多的生活化又属灵的信息,使我们的婚姻,家庭沐浴在天主丰盛的恩典之中。
一、 怎样算为圣家?
说起这个话题,我们不禁会想起许多老生常谈,耳熟能详的标准。如:谦卑、奉献、牺牲、虔敬、热心等等。可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物质第一、讲究享受、追求个性、崇奉自由的世代,我们去追求这些标准,实属困难。那到底怎样才算圣家呢?我们是否可以从现实,直观一点的角度来诠释何谓圣家呢?
记得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个传道员到某落后的部落传福音,由于语言一时难以掌握,怎样开展福音的事业呢?在祈祷中他得到一个灵感,就把自己的家人接来,与本地的居民一起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过多久,就有许多人皈依了主。原来,当地居民看到这一家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全家上下喜乐和睦地生活,不由地被吸引。特别每天他们一家入乡随俗,用餐时也把饭桌排在家门口,先虔诚地祈祷,然后融融泄泄,谈笑风生的进餐,让他们好羡慕。故此,所谓的圣家并非全指在属神的事务上高人一等,分别为圣,更指有实际的幸福生活的表现。这也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天主的心意。天主在创造亚当后,看他一人独居不好,就为他造了厄娃,两人结合成为夫妻,这是天主为了让亚当与厄娃过幸福生活而建立了婚姻家庭。
我们也知道,并非家庭的富裕就算幸福,更重要的是敬畏天主,按天主的话去彼此相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有了真正的幸福,就算为圣家。这就是经上说的:“少有财宝而敬畏上主,胜于富有财宝而诸多烦恼。有情吃蔬菜,胜于无情食肥牛”(箴15:16—17)。
二、 怎样成为圣家?
今天的福音非常符合建设幸福家庭,成为圣家的需要。人在世上,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心灵的相通。若是全家上下彼此了解、心意相通、相互体贴,即使住在简陋的房舍,也是美满幸福的。纳匝肋圣家过的是清贫的生活,可是,在这个家庭之中充满了各种属神的祝福。最重要的一点是心意相通。
1、圣母与若瑟的相通:
虽然开始时大圣若瑟对圣母因圣神怀孕的事,甚感困惑,但由于他是一位祈祷等候的人,天主也及时地给他启示,搭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今天选用的福音显示圣母虽是一位不喜多言的人,但对大圣若瑟的所有行动都积极配合,相当的默契。虽然两人在灵性上,在角色上,在职业上有所不同,但是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心灵相通。看到他们齐心协力,为保护,养育小耶稣的共进退,就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爱与相通了。
2、圣家父母与耶稣的相通:
经上记载:“耶稣在智慧和身量上,并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渐渐地增长”(路2:52)。耶稣在这四方面渐渐地增长,离不开圣母圣若瑟悉心地养育,也说明耶稣心灵的开放,谦卑的受教。或许,有人会以耶稣在十二岁时滞留圣殿来诘问圣母与耶稣之间有相通上的瑕疵,或者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代沟。其实不然,他与圣母和若瑟之间心灵是很相通的。我们可以从路加福音第二章的对话中体会到这一点。
圣母说:“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圣母心中有什么,就说什么。同是一家人,说话就是这样的,即使带有一些情绪,仍是直接明了又不失爱德的。一旦人与人之间对话,需要特别的装饰,需要顾忌什么,而绕来绕去的话,那就说明他们之间必存在一些隔阂与问题。
耶稣的回答,更反映出他们之间是经常沟通的,特别在耶稣的人生使命方面的沟通。“你们为什么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言外之意,其实你们不需要找我,其实你们早已知道我必须在天父那里的事情。的确,渐渐成长的耶稣一定多次听父母说过关于他出生前后的种种经历。尤其,当耶稣慢慢长大,看到这个被罪恶和痛苦充满的世界时,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催迫,觉得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当每一次祈祷,读经时,他深深地沉醉其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天父有一种特别的关系,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年幼的他也不太清楚。因此,耶稣一定会将这些困惑、梦想与圣母与大圣若瑟分享。有了这个背景与前提,年仅十二岁的耶稣以为父母早已理解他的一举一动,会同意他早点更好地亲近天父,看清使命,装备自己,承行主旨。
因此,耶稣的失踪事件,绝对不是没有沟通造成的。相反,可以说得上,沟通太好了。因为,圣母与若瑟和耶稣沟通时,即使他们也有许多的不懂与困惑,但他们所表现出的理解、聆听和陪伴给耶稣造成了错觉,以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思意念,行动选择都了然于胸,并且同意与支持了。这种错觉不是罪,是由于耶稣的智识与人性经验尚未成全而造成的。作为圣母与若瑟,对向来懂事温顺的耶稣也完全信任,认为他过完节会如往年一样跟从圣母或若瑟回家的,而根本不会预料会有这个先忧后喜的小插曲的发生。如果,耶稣是个任性顽皮,让父母操心的孩子的话,想必在异地过大节日,早被父母牢牢看住,也不会发生走失事件了。因此,我们知道纳匝肋的一家三口,彼此的沟通与信任有多深。
3、与天主相通是基础与关键
每一个人都是奥秘,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非常深奥、复杂又独特,即便是全人类最谦卑,最有灵性的一家三口,他们之间在沟通上,彼此之间也会有许多的不解。可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相通。因为他们都是属神的人,都是在困难黑暗中仰望主的人,故此,即便有沟而难通的时候,他们都会将一切默存心中,反复思量,直到完全相通为止。因为他们的谦卑、顺服和仰望,天主也会临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作传讲、解释、启发的工作。因为他们与天主的相通,也让他们在天主内有更好的相通。
为什么我们同在屋檐下,却形同陌路?为什么我们常貌合神离,一家人却说两家话呢?创世纪中巴贝耳塔的历史告诫我们,如果我们骄傲,不顺服天主,我们的团体就会四分五裂,人虽同在心却远离。那些最熟悉的语言也会被错解。
所以,婚姻家庭最大的不幸,就是一家人心意不能相通。这时,我们要学习圣家,一起到天主面前,谦卑恳求,让主来做主。圣经清楚记载,家庭中虽由父亲或丈夫当家,却要让天主做一家之主。父亲、丈夫、母亲、妻子及儿女都要接受上主来掌管家庭。这就是心中有主。经上说:“不拘你是谁,只要你敬畏上主,在他的道路上行走,就算有福”(咏128:1)。这里出现的“他的道路”是指“天主的话语”。由此可知,心中有主就是敬畏上主,顺服上主,按他的话语生活。让主来做主,最好的方式,就是全家一起祈祷。建设有相通困难的家庭,特别是夫妻首先要到主面前。最好,操练睡前一起手牵手,同心祈祷十分钟以上,两人轮流带领祈祷。只有与天主相通了,才会有夫妻之间真正的相通。或者,两人一起读经,一年内至少读完圣经一遍。事实上,我们曾经听过许多以这两种方式祈祷的见证,而且祈祷都蒙天主的俯听,问题得到解决。那些难沟通的事,带到祈祷中,在圣言的光照下也会变得容易好懂。俗语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旦心意相通了,彼此的距离就靠近,就会同心同德,家庭的幸福就会来临。多读天主的话,多多祈祷,必能成为蒙主祝福的幸福夫妻和家庭。
三、 从言语上入手
幸福的生活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在于精神与灵性上的富足。经上说:“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玛4:4)。当代神学认为人是一种物质性的精神存有。要想享受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上的充裕外,更在于精神与灵性上的富裕。甚至,我们也发现即使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如果一个人有梦想、有智慧,或者心中有主,有天主的圣言,依然怡然自得,自在洒脱。“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圣保禄也说:“我说这话,并不是由于贫乏,因为我已学会了,在所处的环境中常常知足。我也知道受穷,也知道享受;在各样事上和各种境遇中,或饱饫,或饥饿,或富裕,或贫乏,我都得了秘诀。我赖加强我力量的那位,能应付一切”(斐4:11—13)。
现代家庭为什么难有幸福感?是因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钱财的积累上,很少顾及精神上的需求。而精神上的满足,最重要的是“言语”。“言语”相当重要。一句话能让人死也能让人活。经上说:“死亡和生命,全在乎唇舌;放纵唇舌的,必自食其果”(箴18:21)。因此,幸福的家庭中或夫妻之间一定要常称赞彼此,多说接纳及鼓励的话。即使不觉得菜煮得好吃,还是要说:“今天的菜很可口。”此时,做饭的人听起来会有多么高兴啊!吃完后,再说声“谢谢”、“辛苦你了”、“太棒了”这类称赞的话。这样,家中绝对喜乐融融。如果配偶长得不好看,还要称赞她:“你是我见过的女人中最漂亮的!我越看你越满意。”只要常常称赞,保证能使家庭生活更为幸福。要知道,常令人感到幸福的话,远比吃补药还有力量。盼望各位多多操练并说造就人的话,让人听了感到幸福的话。
或许有人会说,明明是菜做得不好,或者长得不好看,还说这类肉麻的话,难道不违心吗?其实,这是包容,是接纳,是幸福催化剂,是难得糊涂。如果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过于精明,就毫无幸福可言。要有幸福的家族生活,就要如此。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约翰?卡特博士是婚姻咨商专家的权威。他在三十年中研究过三千对夫妻,发现有四种导致离婚的理由:第一、互相批评、互揭疮疤;第二、找藉口;第三、看不起对方;第四、彼此有隔阂。家庭若出现以上状况,保证将要破碎。从这个结论中发现,原本应该要互相鼓励的夫妻却变成互相批评,这是多么的不幸!
若想拥有幸福的婚姻,家庭,就要说对每人或对方感到幸福的话。要多多肯定,祝福和鼓励,常说:“你会成功的”、“你让我骄傲”、“你是蒙福的人”。
一个炎热的中午,一位神父在开车途中,看到堂口的两个小教友(她们是表姐妹)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便停下车来,顺路带她们回家。上车后,年仅九岁的表姐一直与神父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会介绍自己的学习,一会儿说家里的事,又一会儿让神父加她的QQ,让神父很开心,而五岁的小表妹,却一声不吭。神父心中不由地想,毕竟才五岁,还不会说话。可是,当她们下车时,就在关门那一刻,神父突然扑哧地笑了出来。原来,他听到了,五岁的那个表妹对九岁的表姐说:“想不到你也会甜言蜜语。”过了几天,在主日讲道中,当神父讲了这个有趣的经历,就对教友们说,在夫妻之间,就要说些甜言蜜语。
在这方面,中国人实在需要学习与改进。一家人之间,总吝于彼此的称赞,深怕过多的称赞表扬会引起骄傲。即便是称赞,也往往是为接下的话准备的。我们常听到表扬之后,接下就是:“然而或但是面前仍有哪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其实,这一类貌似鼓励的话,有时却是苛责,是说教,只能让人扫兴。其实,家庭更多的应是包容、接纳、放松、疗伤的地方。生活与职场上太多的打拼,我们已相当的困乏辛苦了,回到家里仍是这类激励鞭策的氛围,那就处处神经紧崩,无处放松了。家庭是温暖的港湾,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若在家里得不到幸福,到世界各地都得不到幸福。”人寻求家庭的精神关怀,和扶助更甚于对物质的需求。在这关键性的环节中,言语,彼此称赞、欣赏的语言至关重要。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人若说天使的话,天使就会降临;若说魔鬼的话,魔鬼就会上门。”言为心声,好的言语就是天使的话,它代表着关爱、带着温暖、带来释放,幸福的家庭就此造就。爱需要说出来,让我们从言语上入手吧!经常操练,及时地说出这类天使的话言,家庭就会成为圣家。
结语:圣教会藉今天的福音,让我们效法圣家。所谓的圣家首先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最根本的是成员之间的心意相通。要想达成心意相通或声入心通,首先要敬畏主,将一切的事放在祈祷中,在圣言的光照下展开。与之配合,同等重要的是,要将爱说出来,常常说彼此欣赏、称赞的话,就会感到被重视、肯定。感到了被接纳、被信任、被爱,心意就能相通,幸福就不请自来,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