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18:21—35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1-09-14 15:02:10 浏览次数:次
玛18:21—35
这段福音介绍的是当耶稣做完教导,直来直去的伯多禄联想到自己作为团体的领袖,常被弟兄得罪。那么对于这些屡教不改,常使他受伤的人,要宽恕他们多少回呢?伯多禄其实已相当不简单了,因为犹太拉比认为宽恕人三次是最高次数。旧约中仿佛论到神对人犯罪的宽恕是三番四次(参亚1:6,9,11中的“再三再四”等),伯多禄所说的七次已经比犹太拉比的标准高出了一倍多了。正当伯多禄期待被肯定,甚至被赞许时,耶稣却把宽恕的次数无限倍地增加,直到七十个七次。这七十个七次,不是指四百九十次,而是指无限量的宽恕,而且必须要做到。中国人说:事不过三。这样谁能做到呢?真的要七十个七次吗?让我们默想和回应耶稣讲这段福音比喻的目的吧!
一、付出昂贵的代价要学的功课
这段福音中这个臣仆,他欠国王一万“塔冷通”,这实在一笔天文数字的债务。因为在当时,犹太、撒玛黎雅等三个省一年总收入不到六百“塔冷通”,就连加里肋亚这样富庶的省份年收入也只有三百“塔冷通”。
而他的同伴欠他的只是一笔小数目,就是仅一百个“德纳”,约为他自己欠国王债务的五十万分之一。有人用这幅生动的图画把这两笔款作一个对比:一万塔冷通的债务换成让每个个人带上一百“德纳”来还,如果他们彼此间隔
今天,国王轻易地豁免了这笔巨款,如此的“天恩浩大”,必定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损失。他为什么会视如此巨大的损失而不顾呢?,因为他实在用心良苦,目的是为了:“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债;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就是叫人学习他的宽恕。
耶稣言传身教,除了以比喻来说明宽恕的代价怎样巨大外,他更用生命和十字架来显示宽恕的高价。特别是他最后背负十字架的过程,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历史上有各种死刑:斩首、绞刑、枪决等,每项刑罚都很恐怖,然而,其中最为残忍的,就是十字架。那是在受到极大痛苦与羞耻后,才把人处死的刑罚。
然而,被钉在十字架前所受的痛苦也相当巨大。耶稣从受刑的前一晚开始,受尽各样的折磨及侮辱。他在山园祈祷时,因紧张而到了流出血汗的地步;被捕后,又背着十字架游行,受到不义的审判与羞辱,被鞭打、头戴茨冠、拳打脚踢、受尽辱骂。当时罗马士兵的皮鞭是长条皮绳,尾端处带有铁钩。因此,一旦打下去,全身都会发颤,铁钩钩到之处血肉模糊、皮开肉绽。
为了戏弄耶稣,士兵用荆棘做成王冠给他戴在头上,荆棘刺得耶稣血流满面。后来,又让他背着十字架从比拉多的法庭走到刑场的山坡上,将近
推算当时十字架的重量约
山坡的最顶端就是被称为加尔瓦略山,从远处眺望,形状类似骷髅,故那地命名为“骷髅地”。爬上加尔瓦略山坡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承受极大痛苦。可是受着剧烈痛苦的耶稣最后却说:“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23:34)
耶稣为何要在痛苦至极的情况中如此祈祷呢?因为耶稣借由十字架要教导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课,就是宽恕。
因此,主已为宽恕的功课支付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怎么可以无动于衷,不去宽恕,不去怜悯呢?
二、进天国之必须
为邀请人进入天国,耶稣讲了许多关于天国的比喻,今天这个宽恕的比喻表明没有宽恕是不能进天国的。
耶稣代表和教导全人类渴望天国的来临,向天父祈求说:“愿的你国来临”,随后跟着一个重要的请求就是:“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从天主经中我们得知,要真诚地渴望天国的来临,或者我们愿意进入天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宽恕。求主宽恕我们,我们也宽恕人。
天国是爱的境界,它至少有二个辐度或者层面。一是将来天堂的圆满,在那个天主的爱完全、永远充满的国度,凡是心中仍恨,仍不愿意宽恕的人,是不可能溶入其中的。二是现世生活中,天国也在我们心中。如果心中有恨,没有怜悯,不宽恕,首先心灵就会坐监。直到愿意宽恕,完全放下,心灵方能获得自由。
许多人四处求医看病总没有效果,也有许多人常面临家庭、社会、生活上的问题,及各种意想不到的痛苦与愁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与我们不宽恕有关。正因为不宽恕,“你们用什么升斗量,也用什么升斗量给你们”(路6:38)学者康宁汉在其著作《医治性饶恕的角色》一书里,提及一位事业有成的女性,她与先生和女儿住在豪宅里,却仍然感到不幸。原来她无法宽恕在她成长时期虐待她的父亲,这种恨意不时在心中发酵,令她无时无刻不在憎恨、咒骂父亲,最终她抛弃爱她的家人而去上绝路。
若是过去创伤残存心中,它们会紧紧抓住我们。无法宽恕的心会变质为伤害灵魂的强效毒素,不停地折磨我们,不仅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上产生问题,还会毁坏我们的人格,带来身体上的疾病,如失眠、消化不良、头痛、免疫力低、癌症等。“愉快的心,是良好的治疗;神志忧郁,能使筋骨枯萎。”(箴17:22)心灵疾病比肉身疾病还要痛苦,不宽恕会夺去我们的幸福与喜乐。所以,圣经劝勉说:“彼此相待,要良善,要仁慈,互相宽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内宽恕了你们一样。”(弗4:32)
的确,不宽恕首先束缚的是自己,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古人云,“损人一万,自损三千。”那么就不值得也没有必要紧抓仇恨不放了。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呢?这又何苦呢?所以,要想进天国,宽恕是必不可少,必须要冲破的一个关卡。
三、生命的渴望
进天国,过彼此相爱、自由自在、上爱天主下爱众人的生活,是所有人基本的渴望与需求。可是,罪过常常阻挡着我们接受天主的大爱。因此,对于常常受罪性影响与控制的我们,需要多次求主的宽恕、赦免、重新的接纳。有人这么计算,我们常会有不合神心意或圣经教导的思想、言语、行为、情感。假设,每天只犯简单的小错三次。那么,一个月就犯了一百次;一年后犯了一千两百次;十年就犯了一万两千次;四十年后犯了四万八千次;七十年后犯的犯罪次数,我不想再算了。若将我们所犯的罪当做一个小黑点,将这小点点在A4的白纸上,七十年中所累积七至八万个黑点,数量足以将整张白纸变成黑色。更何况除了小罪之外,我们难免不会重大的跌倒,所以,我们实在需要主的无限次的宽恕。
或许有人会说,有许多的圣人一生未曾有过重大的过错,他们好象不需要七十个七次了吧?或许也有人会想,我这一生好象不可能犯这么多的罪过,为什么要准备七十个七次的宽恕?其实越接近天主的人,越是成圣的人,越会发现自己的罪,越会发现与罪争战的无能为力,越会求主宽恕,越会宽恕人。保禄称自己为“罪中的魁首”(参弟前1:15)。而被教会称为“基督第二”、“基督活肖象”的圣方济亚西西说:他是罪人中的罪人,若非天主丰厚的怜悯,全然地保守,一次次地翻转,他犯的罪肯定比众人更多更重。因为,这些灵里的巨人在灵修争战中深深的认识到,“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格后11:29)正因为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在未严重的犯罪和跌倒之前,已完全经历了比七十个七次的宽恕还要丰盛的保守、怜悯和翻转。所以,这些圣人们比众人更有怜悯和宽恕。有一回,圣方济途经大街,有一个人忽然无缘无故地羞辱谩骂他,各种恶毒的言辞,让听者无不气愤。可是,圣方济好象置若罔闻,静静地任他咆哮发狂,心平气和地等他骂完,然后,随他扬长而去。众人看方济的表现无不感动,无不佩服至致。这使我们想起了耶稣,“他受辱骂,却不还骂;他受虐待,却不报复”(伯前2:23)
天主教温州教区
地址:温州市周宅祠巷38号
邮编:325000
电话:0577-55123453
邮箱:1037048721@qq.com
友情链接
扫一扫 关注我们
©2011 版权所有:天主教温州教区 浙ICP备20016394号